如果说20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下海的史玉柱,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理想主义者,那么20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是一个想法很单一的商人。
20年前,年轻的史玉柱经不住外界偶像般的冀望和内心虚荣心泛滥,冲动地花几亿元在珠海盖中国最高的巨人大厦,20年后,年纪已过“不惑”的史玉柱又带着几亿元现金重返珠海,面对这个昔日创业的地方,史玉柱内心多少会起一些涟漪。但现在的他,则更多的是考虑在珠海建一个对巨人网络公司有实质意义的南方研发中心。
中国的商业世界中也许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史玉柱这样大起大落,大落又大起的商人样本,从10年前全国排名第8的亿万富豪,跌落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失败者,再变成以28亿美元的身价列第7位的成功商人,在如此大幅度的起起伏伏之中,史玉柱渐渐悟道:“做好商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似乎成了此刻史玉柱认定的亘古不变的商业哲理。而史玉柱的变化放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30年的背景下来看,则正反映了中国的商人群体在崛起的同时对自我身份认识的嬗变,而这也正是中国商业社会摆脱单一价值观体系,逐渐步入理性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现在,在史玉柱的眼里,一个职业商人应该做的莫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专注于自己的企业,专注于现金流。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令他心有旁骛了。
巨人大厦会重建么?
截至第三季度,巨人网络已经拥有52.3亿元的现金,这还不包括史玉柱经营脑白金和炒金融股赚的钱。而外界对于史玉柱的传言一直很多,从久游网到老白干,似乎和史玉柱沾点边的公司,都有可能成为其收购对象。而此时此刻如果史玉柱决定花个几亿元,在上海再修个“征途”大厦之类的建筑,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史玉柱又成了中国最能赚钱的商人之一。
今年10月,珠海方面又传出消息称,停工达11年之久的巨人大厦有可能重建。从珠海市政府透露的信息又让这样的传言变得更加可信: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原则上通过了这项重建事宜,并要求相关部门配合协作。而早些时候,在珠海高新区召开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招商推介会上,主办方也曾透露今年的重点,就是“落实金山总部”和“引巨人回巢”两项工作。今年早些时候,金山已决定将总部及研发基地迁至珠海唐家湾,但是巨人回归却还是迟迟没有消息。
自从史玉柱东山再起之后,珠海市政府就一直不忘向其抛送橄榄枝,希望其重新考虑投资珠海,甚至在去年11月巨人网络成功赴美上市时,珠海市政府就直接向史玉柱发出了邀请。
但是史玉柱真的会重修那一度让他身陷巨债的巨人大厦么?了解史玉柱的人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肯定不会”。面对这栋当年只修了3层的大楼,史玉柱的内心显然是非常复杂的,一则,这栋楼的背后,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思想的破灭,这一度打破了史玉柱对于商业社会的美好憧憬,也伤害了他的感情,珠海一度成为他的伤心之地。另一则,史玉柱的心境已变,他对于这些丰碑式的楼宇建筑已没有太多的兴趣。此时此刻的史玉柱,尽管怀揣百亿资金,却过着单调、艰苦和执着的商人生活,一栋雄伟建筑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又能对他产生多大的诱惑呢?
史玉柱说:“我现在只关心、只做对巨人公司有利的事情”。但是既然政府的盛情难却,史玉柱还是决定首先在珠海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和巨人在上海、成都以及台湾的研发团队进行区域性配合和分工。
11月13日,史玉柱正式对外宣布有意在珠海设立南方研发中心,目前正在同珠海市政府商谈相关事宜,而此行动的目的,也主要是扩大自主研发的规模。
离开珠海10年之后,史玉柱终于重返珠海了。
20年前后之变
在自己从商的20多年间,史玉柱只经历了一次危机,但是这次危机“几乎要了史玉柱的命”,史玉柱如果想从此一蹶不振,则肯定可以找出很多怨天尤人的理由。
但史玉柱在中山陵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了几年的《太平天国》和《毛泽东选集》之后,感悟到一个至今也依然沿用的哲理:在中国初创和生涩的商业社会里,除了自己及周边少数几个可以信任的人之外,没有其他人(包括政府和媒体)会真正“雪中送炭”,但“锦上添花”者却永远是大有人在。想到这点,史玉柱终于豁然了。
再大的伤害,也无非都是成长的历练,但如果因此而放弃,则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史玉柱复出之后最大的变化,是其对人性和商业本身的认识变得无比深邃,甚至可以由此而赚大钱。其次,史玉柱对市场化的认识,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在其投入脑白金事业的过程之中,其将大部分人力、财力都投掷在“营销”这样对销售产品能够立竿见影的地方,在复出后的自始至终,史玉柱几乎都没有受到过行政力量变迁、政策变化的影响。在娴熟地和政府部门保持亦近亦远的关系之外,史玉柱还掌握了市场化的另一项“秘笈”——善用媒体。
这也许就是史玉柱感悟到“锦上添花”的真谛之一,在史玉柱早年的飞黄腾达以及巨人大厦危机过程之中,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放大作用,既然媒体的放大功能如此可爱亦或是可怕,那为何不把它放置在市场营销上呢?从史玉柱和央视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看到他对于媒体认知的变化,史玉柱觉得,他其实并不在乎这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平台是否愿意把他个人包装成“经济偶像”,在10年前他曾被媒体描述为一个知识英雄,现在他只需要购买广告时段,让自己的产品信息通过央视平台尽可能传递给消费者。此时的史玉柱已经非常清楚,对于一个商人和一个企业而言,产品是一切的基础,其他,相对于扎扎实实卖产品把生意做好之外都是“副业”——有则锦上添花,无也不伤根本。而这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却也意想不到地“墙内开花墙外香”了,在央视的创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开播之时,史玉柱还和马云、吴鹰、徐新等知名企业家们一并出任节目的评委......
复出前后史玉柱的变化,还体现在其对于企业经营的认知和理解上。20年前,风风火火的史玉柱多少有些好大喜功,且有点贪多不厌,但是现在,他却表现出了无人能及的专一和专注,史玉柱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异常的专一,基本是把一件事情做成市场第一之后,再考虑做另外一件事情,而他对于现金流的专注也让人印象深刻。
1994年,被国外软件大举围困的史玉柱急于从IT困境中突围而斥资1.2亿元开发保健品——脑黄金,而又在保健品未成大器的时候投资建设巨人大厦,这些不顾及企业实际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巨人资金链的断裂。现在的史玉柱,已经彻底变成了专业化经营理念的忠实拥趸。史玉柱对于专业化的坚守,也几乎到了一种极致:尽管他是企业主,却只做经营的一个具体但是最关键的环节,而把其他琐事全部放手给他的团队。
同时,史玉柱也对现金流为企业存在第一要素的理念深信不疑,特别是在不太舒畅的商业和流通体制和环境内,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保健品到网游,史玉柱涉足的无疑都是现金流最充沛的行业,也是行业之中现金流最稳健的企业。
从本质上看,体制转轨之痛、产权变革之殇,这些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企业大多经历过的阵痛和苦楚,史玉柱基本都没有牵扯其中,而他的起起伏伏,很多时候是由于他自身思想和理念的变迁而造成的,但是虽然身处事外,他对于体制变迁、市场转型的理解,和其他企业家相比却也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