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32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曾因发明感光乳剂而百年不衰,但在全球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柯达面临业务不断下滑的困境。于是柯达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幅削减职位、减少股票分红、将巨资注入数码业务等。直到2005年,这个“百年老店”终于完成转型,成为一家全新的数码公司,超过70%的收入来自于数码产品。
对于刚上任柯达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十个月的陈志轩来说,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带领柯达数码影像重现昔日的辉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力争提高市场份额
6月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举行的游园会上,陈志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柯达进军数码领域投入了巨资和大量时间,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柯达的胶片业务所占比重为5%,剩下的数码产品和传统输出类产品则各占一半。”
资料显示,转型后的柯达核心业务将定位于基于数码影像的消费产品业务和图文影像业务,这两块业务都基于柯达在影像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技术这一强项上,影像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正是柯达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
虽然金融危机给转型之中的柯达带来严峻考验,但柯达对前景持乐观态度。陈志轩坦言,危机下,欧美市场的销售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依然保持良好。“我们2008年的销售与前一年持平,今年第一季度和4、5月份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开始明显上升,利润率也有所提升。”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陈志轩说,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多数消费者对支出更加谨慎。但另一方面,机遇同样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柯达将抓住机遇,在中国发展民用数码影像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将市场占有率上升至10%以上。
发展有后续业务的盈利模式
柯达公司现代商业渠道总经理傅天君告诉记者,柯达一直秉承着创始人伊士曼先生最初的理念:“你只需按一下,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这一理念一直贯穿柯达所有产品的研发上,包括数码产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柯达开始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2008年7月21日,柯达聘请营销经验丰富的陈志轩任柯达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在消费电子行业一直盛传着陈的传奇经历,他曾作为飞利浦在华南的经销商,三年时间内实现销售额增长超过20倍,并一跃成为飞利浦消费电子在中国的第一大经销商。2001年,陈志轩进入飞利浦公司,在任飞利浦中国消费电子配件及电脑外设产品事业部的市场和销售总监期间,他不仅将该项业务扭亏为盈,还在短短五年间实现了超过50倍的迅速增长。
陈志轩坦言自己在加入柯达公司之前,对影像行业并不熟悉,“我原来以为柯达就是打印照片的公司。”他透露,目前柯达在中国的KEX店(柯达快速彩色连锁店)已经在6000家左右,未来,店铺数量不会继续增加,“根据情况我们要新建一些还要关闭一些,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会有新的拓展。”
业内指出,一种最有利可图的盈利模式是能够带来长期后续业务的基础产品模式。基础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可能都不高,但其后续产品的利润却是持续稳定的。柯达冲印设备的利润微薄,但后续的巨量相纸和冲印套药供应带来丰厚利润。
对话陈志轩
问:今年柯达在中国的目标是怎样的?目前完成情况如何?
陈志轩:从整体而言,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目标是使柯达成为在中国领先的数码产品品牌,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目前都在按照我们计划进行,困难肯定会有,我和我的团队都有着面对、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
问:你给自己定了什么目标?有信心达到吗?
陈志轩:我的目标是让柯达数码相机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之一,第一步是三年内做到10%的市场份额。我在加入柯达以前也经常说类似的豪言壮语,但我都做到了。
问:随着入门级单反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单反相机纳入购置计划,但柯达此时却大力地推广消费极的高端、专业定位的长焦DC,是否有自己的销售策略?
陈志轩:在柯达看来,优秀的影像品质才是根本,我们并不认为数码单反的级别很高,而数码相机的级别低,这个要看使用者怎么看待,以及什么样的机型最适合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柯达历来秉承“按一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我们不希望让复杂的摄影技术和参数束缚消费者。
问:柯达现在是民用数码相机主要提供厂商,但当初,柯达也曾是数码单反相机的主要厂商,后来为何退出?日本直到最近两年才有了全画幅数码相机,柯达退出数码单反市场十分可惜,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志轩: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柯达在技术上是领先的,这也是消费者和行业认同的。其次,数码单反和全画幅数码相机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柯达在市场有自身的方式和判断,我们觉得这不可惜。
问:在胶片相机时代,柯达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入数码影像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柯达对于自己在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推广方面有何新想法?
陈志轩:第一,让消费者重新了解柯达,柯达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是更面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第二,我们会帮助消费者理解影像的本质,胶片和数码只是传播介质,柯达对面向消费者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