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以席卷全国之势漫延,连大上海也爆出“用工短缺”的新闻,虽然从长远看,这并非一件坏事——很多人已经说了,有利于产业升级。虽然我一向反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但毕竟“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如何破解决“用工荒”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与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众多专家支招相比,如何应对“用工荒”,专家支招明显减少。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上一次支招,颇受欢迎,为老板省钱,就能为自己挣钱;这一次,如果再支招,我想只有-爱华网-让老板们掏钱了。要老板掏腰包给别人(给员工而不是给自己),许多人就开不了口,或许是不屑于开口。按专家们的观点:危机来了,订单少了——减薪、裁员,作一个逻辑推理,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结论:危机走了,订单多了——加薪、增员。
不加薪,肯定不能增员。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理。如果我不够权威,那我们看看权威人士是怎么做的:
“用工荒”并非中国独有。上世纪初,美国也发生过“用工荒”。1914年,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为每日二至三美元,面对“招工难”,福特汽车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实施了每日五元工资制。由于福特的工资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求职者在福特汽车工厂外排起了长队。福特不仅据此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而且生产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福特后来总结说:“我们想支付这些工资,以便公司有一个持久的基础。我们为未来而建设,低工资的企业总是无保障的。为每天八小时支付五美元是我们所做出的最好的减少成本的事情之一。”
苦于招工难而又想持久发展的企业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