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华东理工大学“创业大赛”开赛前,20名参赛学生个个雄心勃勃,“这次比赛,我们要去‘卖脑瓜’,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创业,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卖西瓜’,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于是,出发前,一份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跃然纸上:有的学生团队想在温州办培训班,帮助当地老板度过金融危机;还有学生团队梦想组织温州富有的家庭主妇,实施女性系列培训计划;另有学生团队则计划在温州开设新的黄金旅游线路……
可是,10天的比赛结束后,大学生们回过头来发现,在校园内闭门造车出来的一份份商业计划,不是过于异想天开,就是离市场太远,几乎全部流产。而他们创业的第一步,还是离不开练摊、跑街、发传单等几种传统的方式。参赛选手们感叹:“创业实践才让我们明白,大学生初次‘下海’,‘卖脑瓜’还不如‘卖西瓜’。”
创业之初做体力活
计算机专业的莫非设计了“清凉夏日”的创业方案,他们原想将几种夏季清凉用品组合成套,会有大商机,没想到,“第一桶金”却来自一次难忘的跑街经历。由于“清凉夏日”计划难以实施,为维持生活,他们为温州一家美容店做宣传推广。美容店老板很苛刻,3天内要求学生们设计10份不同的广告传单,而且,要他们散发到温州市内最主要商业街人民路上的每个店铺。莫非告诉记者,3天时间,他和两个女生走进了人民路的每家商铺,低着头把一张张广告传单塞进每个人的手里。事后,莫非从美容店老板那里拿到了560元。
“这一次跑街经历,让我懂得了创业不是一份份漂亮的计划书,更不是西装革履去谈判。创业之初,必须去做体力活,有时甚至要忘记自己是谁。”莫非说。
从最熟悉的开始
杜易组织的一支团队,原本设计了一个“B本营方案”,就是想让温州老板们来参加他的培训班。而10天创业实践,他的创业计划已经改变。杜易推销日全食观测镜,共赚了2000余元,从进货、砍价、摆摊,一系列的过程让他明白了生意经。杜易说:“现在想来,那个培训班计划很不成熟。温州的大老板们怎么可能来听一个大学生组织的培训班呢?倒是买卖观测镜,这个过程有点像‘卖西瓜’,更合适我们第一次创业。”
杜易赛后表示,比赛让自己懂得,大学生创业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三没人脉,只有从最小的生意做起,切不可好高骛远,“如果我今后选择创业,一定会从身边最熟悉的校园开始,哪怕‘卖西瓜’也行。”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
在所有参赛团队中,社会学专业的费凡是最早放弃原计划上街“练摊”的一个,他和团队成员先是卖伞,随后跑街推销橄榄油。他说:“创业大赛让我们明白,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对初次‘下海’的同学来说,你什么资源也没有,‘练摊’、‘卖西瓜’其实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你可以了解什么是创业之苦,也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市场,什么是顾客心理。这次比赛,我选择了在温州摆摊,这是我获取的最宝贵财富。”
此次比赛结束,莫非的团队以699.9元盈利位居6支队伍首位。带队教师钱嫦萍表示,“比赛的结果并不在于盈利的多少,能否按照原定创业方案实施也在评判标准之中。”她说:“创业并不只看结果,过程也同样重要。决定比赛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看同学们在创业过程中领悟了多少,是否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创业素质。” 据悉,具体比赛结果将在9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