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的瓦解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



     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一直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无法得出一个结论来。通常一般人研究井田制度之主要参考书有下列数种:

   1.《孟子》;

   2.《周官》①;

   3.《春秋·公羊传》②;

   4.《汉书·食货志》③。

   孟子时,井田制度已不存在。由于《周官》为战国末年晚周之书,此时井田制度破坏已有二三百年。故《周官》亦不可靠。商鞅在秦变法,以中国东方之制度去西方实行变法,但此时东方早已变了。

   所以,欲研究井田制度,上述四种古籍已不可靠,应找《孟子》以前之史料。

   战国之时、孟子之时均已无井田制,故此时讲井田制已无凭据。胡适之先生谓并无井田制度,然而并无证据足以证明其说。

   讲井田制,宜根据钟鼎文讲,不过单靠钟鼎文,材料不够。

   总之,井田制度乃跟随封建制度而来。

   何谓封建?中文之意,即“封土建国”。

   “封”者,《周官》云:“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意即由大司徒圈划一块土地,在土地之四周筑以水沟而成封土。

   凡封国,即封其四疆(如封信、封门一般),将沟中挖出之土筑成围堤,堤上植树,使人不能越过,谓之“封”。

   聚集土曰封,“封”者,界也。

   又穿沟出土于岸,而皆为封,封即起土界也。

 井田制的瓦解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
   “国”,就是城圈之意,犹如西方之“城”(City),中国古代之城与西方相同。

   中国古代之城散开而并不毗连。“国”与“国”之间为游牧之人所居,谓之“戎狄”。古代封建时期,农、牧之民兼有,直至战国时土地大加开发后,大部分人民才以农业为主。

   游牧之民无宫室城郭,便是戎狄,其他则为耕织之民。华夏为防御游牧人入侵,故筑沟建墙以居。此耕织之民便是华夏。其实,华夏与游牧,均为中国人,不过游牧是流动四方的牧民,华夏是固定居住的农民而已。其不同只在文化生活方面。

   故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昔年蒋百里先生①亦同意此见解。

   西周时代的封建,其实是一种耕稼民族的武装开拓与垦殖。这种华夏的耕稼城郭之国,在西周以前就有。

   西周亦无法将之除灭,便任其和平共存;这些小城邦亦无法与西周匹敌,便承认西周为共主,遂以天子之礼事奉之。

   西周初期,这种错落散处的城邦从几十个扩展到一百几十个,各在其城圈之内耕种农作物,与城圈外之游牧部族本可相安无事,但游牧部族乘城郭诸邦有事时便来侵扰,使城圈内之诸夏怀有戒心,便趁封建势力扩大后,将游牧人驱逐至塞外或山上。

   由上述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区是分散的,一块块的。分别为垦殖区,各不毗连相关,可称为小规模的农业分区开垦。

古代最大的侯国,其国土面积占100方里的已算是大国了。城与城(即所谓国与国)之间相距约50里。此100方里之地里面包括城郭、村邑、山林、池泽、耕地及弃地,并不能完全用来作耕地用。即使全部可垦殖作耕地的话,亦不过可划分成一万块井田面积,合计约900万亩土地面积①。根据《周礼》一书的记载,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满布田地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268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井田制的瓦解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为网友别碰我的古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