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5957817795.jpeg)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华夏 南方 嘉实 上投 时间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2007Q4 0.893 300.56 0.937 301.1 0.879 297.5 0.895 301.3 2008Q1 0.752 290 0.787 283.4 0.671 294 0.681 309.1 2008Q2 0.726 280 0.785 271.6 0.628 279.8 0.628 298.5 2008Q3 0.603 269.5 0.616 259.5 0.492 270.7 0.485 288.6 2008Q4 0.526 263.4 0.531 252.3 0.44 264.9 0.383 283 2009Q1 0.532 262.6 0.518 249.6 0.439 269.2 0.383 284.7 2009Q2 0.691 264.1 0.638 246.1 0.586 265.9 0.504 284.3 以华夏全球精选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为例,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如图2-1、2-2所示。 图2-1华夏全球精选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 图2-2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 在2008年基金的大跌也显示出了这样的特点,基金净值降得很快,基金份额却相对稳定,投资者相当“捧场”,大多数人都在“捂”着基金不放手。 有一次,笔者和一位从中国台湾过来的做QDII的基金高管聊天,他就感叹,大陆的QDII跌到3毛都没事,要是在欧美,基金价格腰斩之后,这个基金恐怕就再也难回到面值了。为什么呢?因为基金净值腰斩之后,投资人会陆陆续续地撤走,基金也只有等待清盘的份儿,哪里还有机会来翻盘。 在大陆,倒是不担心清盘这一点。不过,假设一只基金跌到了3毛钱,再回到面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面值跌到3毛,不过是跌了70%,而从3毛上涨到面值,却需要涨233%。大家常说,跌得快,涨得慢,也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捂”,还有什么办法呢 当一只基金遭遇大幅亏损的时候,投资者该怎么办呢?捂着?大概是行不通的。比如QDII,2007年发行的4只权益类QDII,过了两年后,到了2009年10月,仍然没有回到面值,其中表现最好的才不到8毛钱,最差的还不到6毛钱。 2007年下半年发行的面向我国大陆市场的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也有类似的遭遇。 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系统性风险,也有一部分基金,可能是因为基金公司的操作水平确实比较差,所以其表现远逊于同业平均水平。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除了抱怨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跑到银行去问,基金销售人员会跟你说:那就拿着吧,过些时候就涨回去了。这话大抵不可全信。 笔者的一位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作了很好的处理。他的办法是:逢低加仓,果断脱手。 在2007年首批4只权益类QDII中,此君买了3只,结果刚过封闭期,1块钱的基金就只剩8毛了。他在2008年初补了一些仓位,可接下来这只基金仍在亏损中,于是他就很快赎回了这些基金。当时朋友们说他做的是亏本买卖,但接下来的几个月,让人们见识到了他这个举动的明智之处,QDII基金受累次贷危机,继续深幅下挫,而他则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投资A股的基金上,此君同样处置得当。在2008年年底,他加仓了那些仍然只有6毛钱左右的基金,摊薄了持有的成本,等到2009年4月后基金涨回到超过8毛钱时,也到了他的盈亏平衡点,他就迅速赎回了这部分基金。 当然,这种办法的两个前提是:一方面,你得有钱可以追加。一般情况下,投资者是不会满仓买基金或者其他权益类产品的,否则就只能认栽了。另一方面,就是你对股票市场要有明确的判断,死守着基金未必就一定能回本,快速地卖掉基金也可能错过了股市回暖的良机。如果仅仅依靠相信基金公司说的“这个市场中长期仍然看好”,那么自然也就难免在走向光明前景的路上遭受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