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儒
二胡声起,琴声飘扬,京剧国粹尽显其中,台湾饭店的京剧票友社热闹非凡。
众多京剧爱好者,每周六都会在这里尽情展示自己的京剧才华,著名演员李成儒也是票友,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只要在北京,李成儒就一定会参加票友的聚会。
“只要我在北京,每个星期六我必来,京剧给我的熏陶是与生俱来的,每次都会从下午两点唱到晚上六点。” 2006年9月16日下午,李成儒在台湾饭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患精神病的房地产商人,总共一页纸的台词,要求李成儒在不到30米的距离内,用一分半的时间往前走动着完成。这精彩的一分半钟,使得李成儒初显名气。
进军影视圈后,李成儒先后在《寇老西儿》、《无雪的冬天》等剧中扮演角色,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反响。后来,李成儒参与策划的第一部电视剧《重案六组》,李成儒在其中扮演男主角曾克强。正是这部剧让李成儒的知名度大幅攀升,从而一炮走红。
演员只是李成儒的一个职业,他同时还是一个商人,曾经经历过几十年的商海沉浮。而今,李成儒还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酒楼,前不久,又成立了“北京人人剧社”。“因为现在国家的政策鼓励民营的文艺团体,所以我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运作这个事情。”李成儒说。
剧社正准备在今年春节前,推出话剧明星版的《茶馆》。《茶馆》是最能代表北京人文化的。李成儒将亲自上阵,饰演王力发(王掌柜),张铁林演常四爷,刘金山演刘麻子,梁天、谢园演两个“灰大褂”。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成儒开始感觉到累了,现在,他每年只接拍两部戏,除了演戏还要操心酒楼的事情,这让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经商,李成儒说,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了,“以后不会再去做纯商业的生意,只做和文化与电视有关的项目。”
身体略微有些发福,额头上也略有岁月痕迹的李成儒似乎已经看透了商海这片江湖。
睁眼就欠“份钱”的生意
历经商海磨砺,使得李成儒对经商多少有些望而生畏。
回首过去的辉煌与失落,李成儒感慨,“在商界的每一个人都像一只狼,如果你是狗就会被狼吃掉。”
2005年初,李成儒自己投资了一家名为“海雨天风”的酒楼,酒楼位于北京北三环中路。
经营一年之后,李成儒发现,酒楼的选址有问题,“我忽略了用餐人群,因为真正的就餐人群是写字楼里的人,如果附近有两个比较大的写字楼,我的酒楼生意一定会非常好。”
虽然酒楼的经营存在问题,但是李成儒依然一直扛着。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以商养文。想用从商赚的钱来从事更多的文化事业,但事与愿违。
说起开酒楼的辛酸,李成儒似乎有点郁闷。从酒楼开业至今,一直都处于赔钱状态,一个月至少要赔上十几万。“其实,我和‘的哥’一样,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着要交一天的水电费等份钱,想着还有80多员工要跟着吃饭。”李成儒无奈地说。
原本以商养文的想法,被迫只能改变成以文养商。现在的李成儒要用自己在外面拍戏赚来的钱,来养着自己的酒楼。
“我现在还得继续扛着,看看今年年底是否可以转变,如果还是不能赢利,我就准备不做了。”李成儒无奈地说。
其实经营酒楼,李成儒还有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对做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每当讲起做菜来,李成儒就连说带比划,俨然一个厨师的样子。小时候,李成儒家住沙滩,院里有一位叫孙振江的师傅,解放前是李宗仁的私人厨师。李成儒经常去跟孙师傅学做菜。因此经营酒楼,对李成儒来说,应该不外行。
虽然酒楼的经营不是太好,李成儒对做菜却一直是乐在其中。他还自创了“儒家菜”,从字面理解,就是李成儒酒楼做的菜。“菜不在多,而在精,就是要让不同的顾客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同时也要吃出一种文化来。”李成儒颇有经验地说。
“特别特”的特别老板
在开酒楼之前,李成儒还做过服装生意。
1983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正好是卖方市场,谁有货谁就能卖钱,当时我的贸易公司做服装、百货、电器等等,主导经营是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李成儒说。
在当时,如果谁能拿到1万米的纯毛“花达呢”,就肯定能赚钱,那时的李成儒在清河毛纺厂拿到纯毛“花达呢”是每米31块5,转手卖到东北就是54块钱,一米能赚20块钱!
因为赶上了好时候,李成儒的服装生意越来越顺。
1991年,有了相当实力的李成儒,在北京西单的黄金地段又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服装店——“特别特”。“当时我这个店非常有名,最初我预测3个月名噪京城,没想到一个月就出名了。我们有很多特别的地方:特别的服务、特别的质量、特别商品、给您特别的满意。”
当时,李成儒还在北京登报招工选美,李成儒笑言,他当时的这个想法可要比现在很多活动超前多了。当时仅北京报名的就有5000多人,最后他只选了100人,相当于“海选”了。“我是按照演员和空姐的水准来选的,身高165—175厘米之间,形象都很好,给她们的服装都是按照空姐的服装定做的,那时在西单大街上一走,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北京城。”
当时,“特别特”一天的赢利最高达50万元,这样的辉煌持续了2年的时间。“那时做服装是100%的利润,我的成本是75%,但能卖到比较高的价格,利润很大。”李成儒说。
生意火了,赚到钱了,人的头脑也开始晕了,李成儒开始不安分了。
随后,有了钱的李成儒决定“玩一把”,他和香港的几个朋友一起做起了外汇买卖,把手中的剩余资金拿出来买外汇,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事情。
“当时北京做外汇买卖的,只有一个人赚到钱了,他叫周鹏,但他赚了5万美金就不做了,”李成儒回忆说。
开始玩的时候,李成儒还赚到了钱,进账大概是200万美金,感觉非常不错,一直到后来,账上最高时赢利800万美金,这让李成儒很是风光。“那个时候都是做短线投资,而且是在没有重大政治波动的时候。到了1993年底,美国和日本贸易大战的时候,就开始知道政治事件影响的厉害了,所有的玩家全军覆没,所有的投资都没有了。”
说起曾经的商海往事,李成儒已经变得很平静。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大腕》里的这段经典台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挂在嘴上,其实,李成儒也曾经体验过台词中的那种奢侈。
90年代初,正是李成儒在生意场上风光无限的时候,口袋揣着大把的钞票。李成儒也开始了自己的奢侈生活。
“那时,我买东西只去三个地方:王府一层,香港和美国,西装只买“杰尼亚”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西装,或者“1881”的,穿“鳄鱼”的都怕人笑话。”李成儒说。
现在,李成儒家里的衣柜还有近100套西装,领带也有好几百条。
过去李成儒觉得赚钱很容易,没有意识到危机会那么快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也没有意识到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如果那时我懂得原始积累,那现在我早就已经自己投资拍片子了。”
并非怀念过往的富贵生活,而是对自己曾经的无知带有几分自责。
能够坦然面对曾经的大起大落,更能够脚踏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业已知天命的李成儒,已然是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