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一般说来,大部分的人为了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融洽,往往会适当地节制自我主张的表达,"我要……"、"我想……"这种自我主张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小孩身上比较常见。如果成人仍有明显的倾向,那么,别人会称他为孩子气或自我显示欲强的人。因此,在这种观念下,我们会下意识保护自己,而采用"我们"的说法。 此外,最近有许多广告,在广告词中常会强调:"我们公司是以……为目标",或者"我们是为了……才推出这项产品"等。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站在消费者大众的立场。其实不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公司企业本身的利益,而使用"我们……"大部分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当我们面临"我们"这类复数情形的话时,应先确定一下"我们"所指定的对象。 3.越被禁止的事,想做的欲求反而越强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些父母越叮咛,越不听话的孩子,这种反应称为"幼儿性"行为。 多湖辉先生曾参加过一次防止少年犯罪讨论会,当时对少年吸烟、喝酒都有相当严重的限制,且未满18岁者,不可进入播映限制级电影的电影院。虽然如此,少年们私下遵守这些规定的并不多,这也就是那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即如何改善少年的现况。 多湖辉认为,无论烟、酒还是限制出入场所的问题,都不应加以限制,而应任其自由发展。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他说:"人都有抗拒心理,其程度因人而异,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形。当人的欲求被禁止时,想去实行它的愿望会变得更强。就像学校的校规或法令限制,学生及一定年龄以下的少年,不得进入某些游乐场所,或是不能喝酒、抽烟等行为,他们会因种种的限制、禁令反而加强这类的欲求。相反地,如果我们不过于强调这些限制,甚至完全解除限制,这些欲求反而不容易表现出来。" 我们反过来想,若人心里想做的事,简单地获得允许,或阻碍极少时,欲求反而会消失,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难懂!

4.想做得更好反而无为而治 在东方人传统的观念中,一般不鼓励个人在众人面前发表高论,认为谦虚才是美德。因此,欧美人大都认为东方人多缺乏自我主张,易给人阴沉的印象。这种处世态度之所以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是因对方不清楚自己内心在想什么,所以会感到不安。 人如果有支配、征服其他竞争者的欲求,反而会抑制这方面的欲求,而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发言或有所行动。我们以开会讨论时的情况为例,越是想控制全局的人,越会坐在不显眼的角落,有时可能连一句话都不说。无论是有意或无意,都可能发生类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