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自由是幸福真意:女人的幸福女人定》
为了找到并走上属于自己的路,我们首先需要安装一台强力的幸福生活雷达。一台雷达发射器可以帮助海上的航船确定安全的航线,同样,内心的雷达也具有神奇的功效。我们在开启、校准它之后,它也能帮助我们探寻生活的神秘莫测之境。由此,我们可以更安全地为自己导航,避免陷入困境,在辽阔的大海上畅游;可以在幽深明澈的水域借助风力航行,在张满的帆下慢慢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也可以在风浪不定的海面识别暗礁,关小马达,懂得惜力,等待天气好时再出发。生活不是战斗,而是同各种机会进行巧妙的博弈,正是这些机会赋予了我们权利。 这本书本来也可以叫做《一千条自由手册》,因为自由精神存在于各种可能性之中;或者叫做《我有权自由》,因为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基于这一基本观点。但我只是有意识地选取了十种自由,以此为例来呈现和诠释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十”,向来是个“久经考验”比如《圣经》中有十诫,是《圣经》记载的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众部族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译者注) 的好数字,但它并不等同于是“女性圣经”。你所拥有的权利,不应由我来告知,否则这本书就该叫“你有权……”——这就同天赋人权的原则背道而驰了。 不管这本书让你感到鼓舞还是陷入沉思,给你勇气还是令你恼火,请想一想:它是在我的经验之下产生的,它反映的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是我自己的真理。我描写的是我的经历、我的信仰以及对我和他人有所帮助的事。此外,本书还记录了我与其他女性的对话——这些对话传达的也是她们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我尽可能坦诚地面对你,并向你保证:书中所记之事,都是我确信无疑的。对于任何宣称自己掌握了世间唯一永恒真理的人,我都深深怀疑;对于任何信条——不管是宗教、政治还是饮食方面——我内心那个倔犟的小孩都表示不屑。但是,当人们把这些东西作为备选方案呈现给我时,我知道有些东西确实大有裨益。 作为读者,如能对我的拙作有更好的理解和评估,就需要对我生活的过去和现在有个初步了解: 我是1953年生人,父母都是教师,有3个哥哥,我排行老小。听上去这是和睦的一家,其实不然。我们接受的教育十分严格,童年时期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训话是:“小小孩,啥都要,最后啥也得不到。”实际上就是要你闭上嘴巴,全听家长的话。在那个年代,这种“独裁专政”的教育方式十分普遍:我的父亲喜怒无常,而我总要为他的坏脾气埋单,作为唯一的女孩,也是妈妈唯一的盟友,对于“自主”(Autonomie)二字我们根本闻所未闻。
![第2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0355303339.jpeg)
高中毕业后,未满19岁的我踏上了去慕尼黑的旅程。我就读于德意志新闻学院。3个月后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很快就与他住在了一起。那时的我是日报记者、政治积极分子和工会干部,生活对我而言就像一场战斗。我开始自信地表明立场,却也学会了让自己的真实意愿听命于政治意义上的所谓“正义”。这同样与自主无关。 27岁时我有了第一个孩子,29岁又生了第二个,伴随孩子的哺育期而来的我的第二次成长开始了。童年生活的旧模式开始重演,我重新发现了我的原始忧虑以及内心深藏已久的愤怒。我持续不断地与母亲争吵,没完没了地在她耳边抱怨她教育上的失职(我的父亲在我19岁时就过世了)。我还参加妇女运动。除了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之外,一个新的“敌人”诞生了——男人,永远是我的对立面——我的丈夫也不例外。生活仍然是一场战斗,我仍然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 当时,我在生活态度上的最大弊端是:我不喜欢我自己。我终日与自己的体重作战,认为自己既没有吸引力也不讨人喜欢,尤其是和那些慕尼黑的“美人儿”们相比。我老是感到不安,怕丈夫爱上一个比我更聪明更漂亮的女人,怕他离我而去。长期以来,我的自卑心理给我造成了巨大障碍,使我既无法拥有成功的婚姻,也无法对许多事勇敢地说“不”。外强中干——这样的我离自主依然十分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