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我国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酒种,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及金酒为世界六大蒸馏酒。据中国酿酒协会统计表明,中国白酒产量从1996年的801万吨到2001年的420万吨,再到2003年的331万吨,2004年的323万吨,2005年的349万吨,2006年的300万吨,2007年400万吨,2008年的430万吨左右,白酒已基本达到了一稳定的状态。
长期以来,白酒都占据着国人消费的主导。随着酒类市场国际化的迅-爱华网-速推进,国内的酒类市场不再是单一的白酒市场。你会发现身边多了那么多的洋面孔----洋酒以势不可挡之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狼来了!为什么?”因为市场规律、消费者需求和自身营销的弱势都在制约和影响着白酒品类的竞争。
市场规律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品类周期的发展规律制约了行业进步
当一个品类成熟以后,在市场中已经再没有上升的空间,最佳状态就是维持现状,而最可能出现的自然是被其他具有可替代性的品类逐渐蚕食。我国目前的市场而言,恐怕所有的酒水品类都是白酒的对手,而且以洋酒为最。境外资本的进入,国外洋酒品牌和酒商的云集,无不在昭示他们对中国蒸馏酒市场的野心。虽然洋酒自身也是十分成熟的产品,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白酒相比更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消费者构成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消费意识和习惯的延续出现断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始培养出没有信仰的新生代。他们追求的东西是“时尚的”、“自我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对白酒没有饮用习惯,有的则是对白酒已经产生了“消费”疲劳。其实他们对于评价酒体本身的优劣根本没有标准,可以让他们消费的理由就是够酷的广告语或是根本不能读懂的洋文介绍,自由、休闲、热烈放松的环境也是消费的理由之一。面对这样的市场发展状况,白酒很可能会因80后的人群消费习惯变更,而在以后竞争中输给洋酒更多的疆土。
自身营销弱势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内耗战降低了抵抗力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当前国内的白酒市场上时,看到的其实恰似一个诸侯割据的局势。从单个品牌的销售角度来讲,这样的创新应该算是营销的进步,但是从广义上看,这样的营销 “创新”无非是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内耗,从而实现让那些“技不如人”的品牌退出市场。假如我们还是仅仅关着门“营销”,内耗还不算什么危险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打开门,在“外人”一起参与进来以后,这种内耗战就显现出一线危机。
当参考者不再是单个品牌的时候,这个品类就开始动容了。因为站在这样的一个考场上,可能淘汰出局的不再是某些品牌,受到威胁的是整个酒种。对白酒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竞争的需要就是基于竞争基础之上的“合谋”,即“竞合”。
首先,从整个酒类产业和市场竞争层面来看,对白酒业构成竞争威胁的应该是目前正突飞猛进发展的葡萄酒、洋酒、啤酒、保健酒等其他品类以及各类酒的替代品,它们正如火如荼地分噬着白酒市场的占有份额。竞合将是中国白酒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优选择,通过充分整合、利用有利于企业的资源,从而在博弈中占得先机。
其次,从白酒行业竞争来看,当前白酒行业内的终端竞争惨烈高过所有行业,毫无疑问是由于白酒品牌太多。各品牌、各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只好不惜拼死一搏,从而造成了终端费用奇高,致使“渔翁得利”。试想如果市场上的品牌竞合得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强势巨头时,还会产生这么高的恶性竞争费用吗?再次,从当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来看,消费者对品牌的追逐意识越来越强,把更多的选择权力转向了名酒和知名品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竞合获取的资金和资源去着力塑造一些能够被消费者记住和喜爱的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追捧。通过竞合,一批真正能被全国消费者记住并喜爱的品牌才会从白酒产业脱颖而出,白酒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最后,竞合将是中国白酒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优选择,通过竞合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在博弈中占得先机。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竞合有利于提升白酒行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市场的角度看,竞合是有利于提升单个白酒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资本在中国白酒行业里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的白酒行业必将进入一个全面而快速竞合的阶段,中国白酒的市场格局,也将从无序的竞争状态过渡到有序的竞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