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最伟大的推销员是怎样炼成:职道》
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这样清闲,上班没人管也没人问,装模作样地看会报纸、喝杯茶,消磨一会儿时间,然后就上四楼和搞技术的伙伴们闲聊天。四楼的科室,在我来此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调整了三次:研究所、工艺科,二者合一为技术科,然后又一分为二为设计科、工艺科。据说这是由于企业改革上边要求不断深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工艺科现在有6名老工程师。杨工,1966年昆明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搞热处理工艺的,每天趴在桌子上看武侠小说。陈工,1965年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大专生,搞冲模夹具的,每天趴在桌子上鼾声如雷。卓工,1964年哈尔滨军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搞金属切削加工工艺的,每天唯有卓工忙,忙什么呢?在办公室桌上不断地调整姿势,全神贯注地搞与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毫不相干的篆刻。据说卓工搞篆刻很有成绩,曾获得过全市篆刻比赛特等奖。最惹人发笑的是徐工,1962年毕业的老中专生,一身肥肉,体态臃肿高大,屁股底下的椅子被他压得"咯吱咯吱"直响,随时都有可能散架,他一不喝茶,二不看报,三不打盹儿,整日坐在那里无休止地左右轮换着挠两只肥胖的胳膊,那挠痒痒的动作特轻且特慢,我相信那绝对像隔靴搔痒般不会有任何感觉。从贵州大山沟里的军工企业调来的总工艺师兼工艺科科长的关工,因为推广工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得罪了一大批散漫成性、懒惰成性的人。向厂长打他小报告的人与日俱增。现在他工艺科长的职给免了,只挂了个总工艺师的空衔,和我一样整日无所事事,下了班就玩麻将,晚上在外边挑灯夜战,而且选在人来人往的厂大门口,一战就是大半夜。逢人就说:"你知道姜太公吗?姜太公钓鱼用直钩,意不在钓鱼!" 赵厂长率队的销售大军风尘仆仆,凯旋而归,全厂上下都以为他们战绩赫赫。可一打听,此次订货会仅订了40台柴油机!其中有20台是天天嘀咕"外省组没一个行的"那位小胡科长拉的业务。但这20台要凭电报发货,如果没有电报,那么就永远也不要发货,实际上是个空合同! 我的冷板凳坐不住了,我要找赵厂长谈,如果全国农机订货会让我去,绝不止20台,而是2000台,20000台!我有满腔热忱,我有把万马牌柴油机铺天盖地推销到全中国每个角落的雄心壮志。3个月,一个夏天的奔波,我已经为内燃机厂建立了一个布满全国的销售网络,到这样一个关键的收网捕鱼的时刻,你把我邰勇夫冷落了,吃亏的是企业,不是我个人!
![第23节:职场怪圈(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85066119071.jpeg)
星期天,我第一次找到赵厂长家。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已经找厂党委书记谈过了,把我这一个夏天的奔波做了全面细致入微的汇报。李书记平易近人,在厂党委书记办公室足足谈了两个小时。李书记面部表情十分丰富,随着我的叙述,时而同情,时而惋惜,时而愤愤不平,时而又为之喜悦,时而由衷地赞美。我每讲一句话,他都郑重其事地"嗯"一声,点一下头。我感动了,越谈越激动,最后要彻底敞开心扉,把自己家庭的苦恼、妻子的背叛一股脑讲了出来。我停顿了一下,想喝点茶水润润干渴的嗓子再讲,这时我才发现李书记仍在那里垂着头,有节奏地"嗯"点一下头,"嗯"点一下头…… 我吃惊地喊了一声:"李书记!你没事吧?"李书记如梦方醒,嘴里淌出一溜人在酣睡时才能淌出来的口水,"啊,你讲你讲,我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