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宏琪的名片,似乎比别人的要复杂那么一点点——除了公司名称及标识、联系方式外,名片正面和背面的右上角,分别用中英文印着“高可用主动自调度集群服务系统”、“国家专利(ZL02114011.1)”的字样。他告诉记者,公司所有员工的名片上,都少不了这两行字。
“高可用主动自调度集群服务系统”,简称ASAS,是国华科技自主开发的集群网络服务系统。和传统同类产品的工作机理不同,“我们的产品含有三项国家专利”,许宏琪非常自豪。 这样一种高科技产品,要说明其先进性其实也容易——2005年11月底,国华科技正式宣布国内首台ASAS产品开发成功并进入商业化运营,国际市场立即产生分化。仅仅两个月后,美国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猛降了近50%。 “只有5%的利润” 迄今为止,国华科技在ASAS的开发上已经投入了500多万元。虽然相关产品面世后,已经取得4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但收回投资很可能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许宏琪很有信心。以前国内的网络流量管理和负载均衡领域一直是个空白,全国每年10多亿元的市场成为英特尔、思科、北电等外国巨头饕餮的对象。 许宏琪本人并不愿多提的是,在下海创业之前,他曾是苏州某开发区的办公室主任。在亲身体验着苏州外向型经济日益壮大的同时,也深知园区大量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比较被动。 2005年秋,为了决定每年10亿元额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向,国家科技部曾来到苏州考察,对此间的潜在项目进行过一番“地毯式”搜索,结果大失所望。 当时参与项目遴选的专家、苏州大学财经学院院长万解秋告诉记者,像片状电阻研制这类比较有份量的项目凤毛麟角,大部分只是“纺机零部件改进”、“空调通风管改造”等小打小闹的技术革新,根本谈不上自主创新。据悉,2005年整个苏州市上报国家申请创新基金的项目屈指可数。即使是在以高科技含量著称的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情况也并不很乐观。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级行政主管尤以丁介绍说,国际科技园中2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90%以上都是外资背景;30多家软件企业中,从事高端设计的也只有两三家。
“每创造1美元利润,70%以上被外资拿走了,中间商又赚走约20%,只有5%的利润是我们自己的。”尤以丁说。 有些力不从心? 2006年春节过后不久,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成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进入全面提高阶段。据了解,3月底苏州工业园区还将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届时会有一些产业扶植政策出台。 密集的动作显示了苏州市的决心,然而自主创新的道路注定是漫长和艰苦的。这一点许宏琪深有体会。 许宏琪告诉记者,尽管企业开发的ASAS系列产品获得了先期成功,但继续研发还需要大量投入,国华科技颇有些力不从心。2004年,他们申请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但是光是买断专利就花了80万;2005年,他们申请江苏省信产厅的软件专项基金失利,为了摆脱资金瓶颈,今年打算申请省发改委的产业升级基金。 困扰国华科技的另一个问题是产品尚未树立品牌,这给销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且“市场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宽容度要大得多”。许宏琪说,像国华科技这样刚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面临的发展环境其实是很苛刻的。 苏州大学财经学院院长万解秋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从“苏州制造”的最初定位转向“苏州创造”是很不容易的,不仅是苏州,整个长三角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创新的难题。但他认为,这并非当初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过。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的大批涌入,带动了我们的技术进步迅速跟上,也积累起了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工业基础和原材料基础。现在转型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