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西安德云社开张,据郭德纲介绍,西安德云社是继南京德云社后,德云社在京外成立的第二家国内分社。西安相声小剧场形成已有些年头,不乏相声新生势力,此番德云社的加入进一步繁荣了相声市场,让人们对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寄予了更多的期望。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安德云社的亮相对本土相声小剧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相声社团,西安德云社的开张空前火爆,“纲丝”不但排成长龙购票,黄牛将票价升到十倍依然被一抢而空,可谓先声夺人。一时间,本土相声小剧场苦心经营的地盘似乎岌岌可危,而招牌响亮、人才济济的西安德云社似乎轻易地就成为西安相声市场中的“逗哏”,渐显主角本色。 笔者以为,在西安相声市场今后的博弈中,本土相声小剧场的角色不应只是“捧哏”。因为本土并不缺乏一流的曲艺人才,如“王木犊剧场”的石国庆、青曲社的苗阜等。再者,西安相声小剧场发展已有些年头,珍友社、天禧苑、福宝阁、青曲社等都有一些固定粉丝支持,实力仍存。但是,在德云社这条“大鳄”潜入西安市场之后,要想不成为配角,依然有许多工作去做。 首先,竞争的关键所在依然是内容。应该说,本土剧场已经非常重视产品内容的创新。西安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除了不断研究传统段子,还要不停地创作新段子,如果两天没有新段子,台下的观众会少一半。”但相较之下,德云社产品除内容更新更快外,特色更加鲜明,这说明在新形势下,创新的方向性要进一步明晰,形成差异化特色方能在市场竞争中更胜一筹。 再者,在营销手段上也要不断创新,切勿满足于现有的上座率。因为竞争无时不在,既有格局很容易就会被打破。在营销上,德云社不吝啬分享内容,即便是版权内容,观众可现场视频取材,而且名角们通过各种手段与剧场之外的观众形成情感互动。笔者注意到,西安德云社开张前后,郭德纲徒弟马鹤琪的微博多日都有更新,关注度颇高。可以说,古色古香的德云社剧场,处处透着现代化营销的隐约痕迹。 西安相声市场既需要“逗哏”,也少不了“捧哏”,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谁会抖出更精彩的“包袱”,还是让我们洗耳恭听吧。
![相声捧哏逗哏收入分配 本土相声“逗哏”与“捧哏”](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34427250800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