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年轻人可谓生逢其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从思想上给中国社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转变,中国社会开始真正走向市场经济。当时,这些年轻人多数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思想理念直接纳入了市场经济体系,整个中国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机会。
本次《新财经》选出的生于七十年代的二十位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商界精英,大部分人集中于互联网领域。这些互联网年轻富豪的成功,实际代表了一个群体在一个转折时代的成功:这批人在网络经济还未彰显强大创造财富的能力之前便先知先觉。他们当时还相当年轻,很多人刚刚在国外完成学业,可以轻松的摆脱思想上的包袱、压力,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充满激情的创业热情。从智商到知识结构及心理状态,他们都具备了成为互联网创业时代领军者的素质和实力——年轻的互联网行业要求游戏者有很高的悟性,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事实上,在这些成功的年轻企业家身上,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质:第1,有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和价值体系;第2,能够自我激励;第3,有很端正的工作态度,做事相当认真,一件事要做就做最好;第4,有相当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有很强的悟性;第5,有一种坚忍不拔、永远不放弃的毅力。这些基本的要素将带给他们充分的自信。
然而这些创业者,要想真正的融入中国主流经济领域,在中国的商业社会获得实质性的权利,还需要苦练内功。
在这代人身上,欠缺了50、60年代人流露的那种特殊的气质和理念。这个理念包括着多重含义:理想,使命感,执着,信仰……这种理念建立在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个人创造价值,为整个中国的发展贡献价值的理想之上。
这种缺乏跟他们的成长背景有关。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80-90年代这段时间,原有的正统理念比如毛泽思想正面临西方思潮的挑战,中西文化和观念的碰撞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无所适从。因此,生于70年代的商业精英们缺乏的是一种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和精神理念。要想创立一家基业常青的企业,创始人必须会有一个明确的理念,比如日本的丰田、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们都拥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坚定信念,他们并不是为一个看得见的目标而奋斗,更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年轻一代企业家缺少的。
另一方面,这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加强,在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激励他人方面的素质还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