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上帝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记本和照相机”
艺术从不主动去迎合商业资本,但商业巨贾们总是会追逐声名卓著的艺术家。被宝马、巴斯夫这些跨国工业巨头们瞄上的一个中国女摄影家王小慧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好奇于这个传奇女人,她传奇的经历、传奇的成就,于是在一个下午走近她、倾听她。渐渐体味出,她的创意,源自大自然的造化,因为,她是个天生的艺术家。
“从小,我对艺术就有种冲动。我喜欢音乐、喜欢舞蹈。我会自己编舞,喜欢跳芭蕾。凡是和艺术有关的东西我都特别喜欢。当时搞艺术是没有出路的,但我还是坚持学。”在那个文化荒漠上,也会生出这样一颗饱含艺术生命力的种子。而且,她一直不放弃、默默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缕阳光。
终于踏上了艺术之路后,她的才华再也被压抑不住。几乎是想做的事都做了,而且做什么都会得到承认。她自己说自己成功的原因,真是简单之极:跟着感觉。
可是这种艺术的感觉,只能说是有太多天生的成分。当然她也很勤勉,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可是她的时间不是用在寻找感觉,而是去赶快抓住自己时时处处冒出的灵感。
镜头里的生命
“王小慧在人们看腻了的地方按下快门。”这是一个评论家对她摄影创意的评价。王小慧的摄影,从来不去找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奇景,她镜头对准的东西,常常被无数的人拍过无数次:城市风光、人物、花卉,可是,她拍出的城市能让当地人感到新鲜又熟悉;她拍出的人物能让你看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她拍出的花更是不可思议,会让你直接的感受到到那最原始的生命力。
比如她拍的上海,照片中没有陆家嘴的林立高楼,没有外滩的万国建筑,也没有南市的老里弄。她用上海的街灯、车灯拍出一条条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光线,照片上那种速度、力量、变化,会让人不假思索的判断出:这是当下的上海。你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精神和活力。
比如她拍的人物,有名人、有精英、有平民,也有乞丐。所有的人,他们的眼神都是令你无法忽视的。你能通过他们的眼神,轻而易举地探触到他们的内心。是激情、是平和、是淡定、是绝望,从眼睛里,就一览无余。这样的眼神,只有王小慧能抓住它、表现它。
比如她拍的花,你未必能认得出它的种类,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你一下子就能知道这个摄影师想告诉你什么。她拍的花,有情绪、有性别、有欲望。总之,她拍的花,有生命。
摄影家的照相机不是一种纪录性的、再现外部世界的手段,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方法。通过光与影像的变化,改变我们看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眼睛达不到的世界。王小慧的近镜头,让静态的建筑和花朵饱含着动态感、印象感。这正是王小慧想表达的,她的相机表现力一点也不逊于画笔。
常景中见创意
若问起她的这么多灵感和创意从哪来,你很难从她那得到明确的答案。她只会告诉你她常说的那个词:感觉。
我想她的回答应该不是偷懒,更不是敷衍。因为她是个细致敏感又对艺术全情投入的人,当然会有用不完的“感觉”。就像当你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满心满脑子都是她,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你的神经。哪怕一个最细微的蹙眉,都无法逃过你的眼睛,在你的心中掀起波澜。一个把艺术当成自己的生命的人,当然会对艺术有着无法言喻的敏感。
在她看来,创意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想法会完全一样,所以,只要是能把自己的想法真正表达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那种故意在形式上求新求怪的作品并不是艺术,因为它表达不出任何想法来,是没有营养的空洞的东西,再好的形式也掩盖不住虚弱的内在
“不让我搞艺术的话,我真的会死掉。”她平静的说出这句话,就像说着一件不争的事实,“假如上帝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记本和照相机。”
“我想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王小慧说,因为她的作品忠实地反映着她的思想,她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观念作品,是一种可能的方式,把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情绪用一种象征性的图像固定在方寸之中。“我很幸运地到了社会的承认,我的照片也卖的越来越好。但是就算是没有人承认我,我的作品几年也卖不出一张,我还是会这样继续下去,因为这是我唯一的、命中注定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