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台铭毕业自“中国海专”,如同其它的同学一样,也曾跑过船,遨游四海,不过,他并不甘心就此永远靠海为生,过着飘泊、不稳定的日子。经过一番长考,他决定创业,并且向岳父借了少许资金顶下鸿海工业公司,从事黑白电视机零组件代工,当时民国六十年代,黑白电视机才在台湾刚刚开始出现,且渐渐的成为居家必备的商品,整体经济也正处于向上扬升的阶段,产品需求逐渐转趋殷切,他在黑白电视机的零组件销售上获得不少利润。 由于黑白电视机渐普及,相关零组件代工的利润也随之下跌,毛利降到很低的状况,警觉到这种转变,郭台铬正思索着如何转型。此时,他具有多年电视机代工的经验,长期累积了制造的经验,检视当时台湾的产业环境,决定转为代工生产塑胶零件的模具厂,并且逐渐制造电脑相关零组件、连接器、机壳、电脑准系统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去年以来经济景气不佳,电脑需求成长减缓,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转趋保守,不过,鸿海精密在郭台铭全球布局策略完成下,出货呈现逐月、逐季成长,营收随之稳健上升,去年缔造出营收1442亿台币,首度超过台积电。 打造接棒计划 郭台铭生活很节省,不过,每年在台湾的尾牙庆祝会,他是大手笔的犒赏员工,以2004年2月9日的尾牙为例,总奖金达到二亿三千万元台币,个人最大奖则是鸿海股票一百五十张,市值二千七百六十万元台币,以往都是以聚餐方式举办尾牙,但是,这一次尾牙很不一样,地点选择在鸿海总部所在地的台北县,且不采聚餐形式,并让员工与家属一同与会,尤其更具有意义的是,将省下来的三百余万元台币,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郭台铭是一位工作狂,可以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时间都给了工作,可以这样不眠不休的工作,得利于工作本身带给他极大的乐趣,从工作中创出最高的附加价值,为股东赚取最大利益是他首要目标。 他对自己的亲人,只要是共同创业者,有功劳,则是破格提拔,工作标准严格、讲求效率,赏罚分明,如果员工出货发生闪失,则会毫不留情的当场指责。他是一位站在最前线冲锋陷阵的领导人,他跑遍全球,一年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海外各个分公司之间搭着飞机来回的开会,由于看好大陆商机,自七十八年以来,鸿海致力大陆发展,生产线主要布局在大陆,因此,在大陆的时间比在台湾要多。郭台铭为了树立永续经营的鸿海集团,他订定了生涯规划,就是决定六年后退休,并且将传位给专业经理人,而不是一定要传给儿子。他斩钉截铁的说,再花费六年的时间,他会把制造的鸿海,转型变为科技的鸿海,到时候他也将会交棒给专业经理人,由各个事业部门集体专业领导。 针对证券投资业界曾质疑,鸿海如果没有郭台铭,则不晓得要怎幺走下去。郭台铭则很坚定的说,鸿海的成功绝对不是只靠他一个人,而是依赖优异团队的整体战,为了让鸿海能一直顺利营运下去,他要建构专业经理人接棒制度,因此,就算是没有他,鸿海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如果从投资股票的角度来分析,大家买股票,不要只看企业的领导人,更要重视整个经营团队,如果没有信心的人可以在他退休前卖掉股票,但是,他深信这种作法一定会后悔。 郭台铭最近几年都会提到接棒计划,他认为年轻人有犯错的机会,因此,未来可能会让专业的年轻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二级干部,即使是他自己的子女,进入鸿海,也是要从基层了解起,在他的认知中,年轻人就应该从基层做起,勇于接受压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合群及团队的精神。 “在快速成长的企业,领袖应该要多一点霸气。”这是郭台铭的一句名言。郭给人的印象也是霸气十足,但郭台铭却辩称:“不了解我的人觉得我很霸气,其实我这个人很好相处。我只不过是一个很理性的工作者。” 链接:郭台铭小档案 1950出生 1971海专毕业,进入复兴航运工作 1974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2001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一千大民营企业龙头 2002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