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功商业模式设计指南:商道逻辑》
(一) “老板”战略现象 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系统的战略制定系统,呈现“老板”战略现象。这种企业靠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意志进行管理,以领导人的直觉判断为战略选择依据。在战略制定中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战略失去稳定性,变动过于频繁。
![价值主张设计 第124节:第二章 确定价值主张和战略定位(2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64341537386.jpeg)
(二) 流浪汉现象 一家没有方向意识和连贯一致经营战略的公司,我们称其为流浪汉现象。这种企业缺乏战略,经营者根本没有战略规划,“溜”到哪儿算哪儿。经营者因为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而成为“大忙人”,无暇顾及企业任务、方向及战略。 (三) 追星族现象 “东施效颦”,盲目跟风,缺乏独立判断,在新产业选择方面,热衷于“人云亦云”,不管企业内外部发生多大的变化,仍坚持过去的战略。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一个具体战略可以重复救活两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或重复使两个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四) 见异思迁现象 这种企业是短期利益导向的,企业往往经不住“利润增长点”的诱惑,热衷于“哪里热闹哪里赶”。忽而房地产、忽而证券、忽而生物制药、忽而保健品…… 它的不良后果是原先的战略规划被抛至脑后,企业经营变成“游击战”,“打一枪换个地方”,结果却“在运动中消灭了自己”。 (五) 航母情结现象 有些企业迷恋于规模扩张的诱惑,结果掉入了盲目扩张的泥潭。在思维方面贪大求全;在业务方面容易陷入多元化陷阱;在管理方面协同作用不明显。 (六) 事后诸葛亮现象 一些企业,当重大问题发生时,才进行战略评价。这是国内企业常见的做法,并总结出“几大反思”、“几大忏悔”等等。事实上,危机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往往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潜伏期”。若能及早发现并即时采取措施,就能够较早地解决危机。战略评价活动应当持续地进行,而不只是在特定时期的期末、或在发生了问题时才进行。 第六节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关系 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由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模式,是企业对战略定位进行的根本性调整,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系统性的重新整合,以应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动。对企业来说战略转型就是创新,但创新是有风险的,所以需要加强对创新的管理,特别是创新组合的管理,因为创新组合的管理涉及到风险与现金流的平衡艺术。 当产业生存环境、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及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战略转型势在必行。被动消极的转型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出现“恐龙式”的悲剧;主动转型是企业从成功走向卓越的重要标志。 今天,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战略转型的趋势,创新是整个过程的主旨和中心。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大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这一切创新的基础。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基础,创新必须是基于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客户价值的创新,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机会;也是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