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是一个“怪人”,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是公认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企业家, 2004年他在继续“树百年品牌、建百年老店”的过程中,频频有惊人之举。先是承包了65岁“迟暮企业家”马胜利进军纸制品行业,显示了汪海独特的用人观;后又5000万元卖断双星成都科技投资发展公司,实现产权的民营化,被业界认为是双星盘活国有资产,融资增值的又一力作。这充分说明了汪海思维的超前性,在掌管双星大权30年中,他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引起很多人的争议,但是他仍然走的很坚挺,被美国人称为“长寿总裁”的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 2001年从执掌20年通用的“神坛”走下;中国的长城集团于今年也结束了历时18年影响中国IT产业的“王之时代”。可汪海仍然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国有企业、在一个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里,“上窜下跳”30年,如今又瞄准了要建“中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大集团”的目标,谁也不能否认,这才是真正改革型的企业家,他不断提升的变革精神、领导才能、管理方法和策略,造就了中国的“长寿总裁”,这也必将对目前和未来的商界精英产生深远的影响。
揭秘“长寿总裁”
汪海究竟是不是一位“长寿总裁”,在政界和商界都无法进行定论,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先例,可美国人将创造通用神话的杰克韦尔奇称为“长寿总裁”,因为那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还不发达,无法和美国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汪海将一个有“夕阳产业”之称的制鞋业做出“朝阳现象”,打进了国际市场,和世界名牌齐肩,给汪海定论,只有市场最有说服力。反过来我们再看中国的企业家,在国有企业里,做一辈子厂长经理的大有人在——这个企业干三年,那个企业干五年,混到退休。然而,在一个国有企业做一辈子厂长经理的却不多,当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去寻觅这样的长寿企业家时,进入我们视线的只有汪海——这个中国的“鞋老大”。中国首届20位优秀企业家中,如今还在国有企业这个舞台上表演的也只有汪海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下,在中国传统加工业如何适应市场,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课题面前,汪海用自己的精力和心血,为中国民族工业决胜全球市场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汪海独特的生存发展之道成就了双星,双星的成功彰显了汪海的长寿现象。汪海在国有企业的“长寿”,才是引起了我们探究的兴趣的根本所在。谜底之一:提前“10年”进市场
汪海的之所以能称为“长寿总裁”,因为是中国较早进入市场的企业家,在1993年,正当中国舆论界仍在为市场经济姓资姓社喋喋不休地争论时,汪海早在1983年,就踏踏实实地在市场经济中纵横驰骋了,整整早了10年。 1983年,是汪海进入双星第九年,双星集团前身橡胶九厂却仍然生产品种单一“傻大粗黑”的解放鞋,虽然质量无可挑剔,但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的200万双解放鞋突遭噩运:上级主管部门第一次不按生产计划的任务收购了,理由是这种样式陈旧的解放鞋我们一双不要。橡胶九厂第一次成了无娘的孩子。 看到厂里到处堆着破胶鞋,工人们等着开支,汪海的心在流血:上千名工人将开不出工资,吃不上饭,今后怎么办?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汪海的泪只能往肚子里咽。但他想的是,橡胶九厂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营大企业,决不能就这么完了!汪海怒发冲冠找到商业部门论理“计划是国家下的,怎么说不收就不收了”,可无论汪海怎么哀求,都不能打动商业部门的领导。这时的汪海才真正醒了“企业要想活下去,只有进入市场走自己的路”。 这时的汪海,已经从中国农村由赤贫到温饱的经济腾飞,由麻木到苏醒的思想飞跃,由观望到初中的改革浪潮中,看到了自己和工厂的前途与出路,看到了橡胶九厂的未来,同时也开始有了起码的自我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回到厂里,汪海下令人人穿上自己生产的解放鞋。他说:“我们橡胶九厂,从今天起,就是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汪海带领橡胶九厂2000名职工不顾限制企业私有销售产品的禁令“造反”了,自己偷偷背着鞋到各地找销路去了。厂里原来没有销售人员,汪海临时组建销售队伍,各路大军,四方出击,一面卖鞋,一面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 不料,风声走漏,商业部门勃然大怒,对汪海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不但停止收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连他们新开发的产品,也一双都不要了。汪海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反而把过去偷偷摸摸地卖鞋,转为公开。汪海干脆与业务员一道走上了市场闯荡起来。人心齐,泰山移。职工们奔波了一年,硬是把积压的200万双解放鞋销售一空。
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受,汪海靠着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一句话,在残酷的现实中,使他认识了市场,认识了工厂的产品,更认识了自己脚下的道路。
双星人当然不能忘记当年那200万双解放鞋。如果不是汪海带领职工进入市场自谋生路,就没有双星的今天。但汪海后来回忆说,那一年,双星被“断奶”之后,一切都是来自市场。橡胶九厂 “无上级企业”没有管的结果实际上是加速了我思想上的成熟和经营上的腾飞。 或许,当年那些官员们也没想到,正是从这一次危难中闯出来的鞋匠汪海,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率领他的双星集团在市场中崛起,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一流、效益最好的国有制鞋集团。而汪海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鞋王”! 谜底之二:提前“10年”进西部 进入新世纪,中国沿海的经济开放和内陆经济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怪现象,这种贫富悬差,最终使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开发,然而汪海正式提出西部开发却比国家早了10年。 90年代初,美国、日本、韩国的制鞋业在纷纷向中国沿海转移的时候,正是双星出口的大好形势,汪海一方面在和他们进行正面交锋,另一方面,汪海却来了个金蝉脱壳,进行战略大转移,一只脚站在青岛,另一脚却跨到了中国的西部。其实在80年代,对于进行西部开发,汪海早就“小试牛刀”。 在84年,沉睡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瞬间爆发,各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汪海冷静分析了当时全国制鞋业的形势:全国国有大中型胶鞋企业有300多家,实力都相当雄厚。而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个体的、集体的、合资的制鞋企业已发展到3000多家,深圳地区也有2400多家,其数量还在往上增长。而浙江温州一带就更别说了,他们在推出新产品的技艺和速度上更是压倒群芳。在这种格局下,全国鞋的年产量已达到10多亿双。双星要想发展,必须进行战略转移,首先将老产品转移出去,腾出经历发展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