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赖振元介绍,集团上市后,将加大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力度,使他们能参与到集团公司的经营决策中来,提高集团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他同时亦透露,目前尚无让职业经理人持股的打算。
6月3日,赖振元一行再次飞往日本,为夺得101层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总承包权而继续努力。在去年,他们已经在众多竞争者手中夺得了这个工程的第一标———大厦地下基建部分的承包权。
赖振元,目前是拥有资产总额超过25亿元的大型建筑企业———龙元建设集团———的董事长。随着5月24日,龙元建设(600491.SH)以2800万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赖振元一夜暴富。按当日收盘价19.99元计算,赖持有4856.5万股,拥有“纸上财富”9.708亿元。
如果算上妻子郑桂香591万股、大女儿赖野君441万股、儿子赖朝辉421万股、二女婿赖财富和三女婿史盛华各42万股,则赖氏家族的整个身价将达到12.612亿元左右。
这使他们进入胡润中国富豪排名榜前100强。
走出去
濒临东海的宁波以南有座半岛,因岛上的象鼻山而得名为象山半岛。象山并不富裕。象山人通过捕鱼、建筑来辅助生计,形成农业、渔业、建筑业三大经济支柱,托起象山这方天地。
赖振元,这位从16岁做泥瓦匠开始的象山汉子,注定其今后的路将和“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当初我一直在象山部队的施工队里做,从我16岁起就一直在那里了。到现在,我干建筑这行也已经有四五十年了,所以感情非常深。”赖振元谈到建筑,总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据赖振元介绍,他是从一个泥瓦匠开始做起,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砺,逐渐成立了一支由他领头的建筑队。当时这支建筑队归属象山县二建公司。闯荡上海,“与象山二建承接的一个工程密不可分”。
1983年的冬天,上海显得尤为冷。
赖振元所在的象山二建承接下了上海宝钢一项打桩建造引水工程防渗墙的项目。这项工程是在长江吴淞口的江水中,需要打下2.7万根9米长、40厘米粗的桩基,围成一条5.7公里长的铜墙铁壁,这是一项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国家重点工程。
赖振元深知,建筑防渗墙是块命运的敲门砖,是打进上海建筑市场的严峻考验。
为此,赖振元自告奋勇向公司要求到上海去设立办事处。公司领导口头上虽然同意,但又认为凭本单位现有条件要想打入大上海,谈何容易。
赖振元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他查找资料,把施工现场的土质、层厚、地理环境等摸得一清二楚,试验方案制定得周详缜密,使每个施工环节都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艰巨的施工,紧张的周期,赖振元们不敢有丝毫怠慢。靠着一台老掉牙的土机械,在冰天雪地里抢潮汐。“我们顶着寒风,站在齐腰深的江水中打桩。潮起就爬上岸去,潮退,再下到水里继续打桩。”赖振元这样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为了赶进度,赖振元特地赶回到象山老家,自己组织起一支由木工、泥匠等二十几号人拼凑起来的民间建筑队,于1984年5月二闯上海。
功夫不负有心人。
宝钢防渗墙提前7个月竣工,质量优良,并且为宝钢节省投资90余万元,工程还被评为国家质量金质奖。
初到上海的赖振元,开始有了另外的打算———在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建筑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984年,我接下了上海革新电机厂的一个19万元的工程,建筑面积是2700平方米。应该说,这个项目是我们龙元建设的第一个起步项目。”赖振元在20年后,依然能很清晰地说出这个工程的相关数字。很显然,这第一桶金对赖振元、对如今的龙元建设来说,是何其关键。
之后,赖振元的脚步便不再停歇,他的“建筑王国”在精心经营下逐渐构筑起来。
三级跳
龙元建设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级跳跃是在1985年,给赖振元深刻感悟的是他所承接的第二个项目。
那年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
由象山二建驻沪办(龙元建设的前身)承建的上海市第二教育学院理化楼工程,5层框架刚刚结顶,上海市工程质量检查团跟着就到了。
就在临近检查结束时,忽然有人指着一根柱子上露出的一小块红斑提出了质疑。赖振元一句辩解的话都没说,拿起榔头,当场敲开柱子,发现那红斑是在浇铸水泥时不小心拌进去的一小块碎红砖,柱子里的钢筋一根不少。可是那人说:“你们是为上海高等学府造大楼,不是在象山乡下盖农舍。”
通过这次“红膏药”事件,赖振元在严抓质量的过程中总结出两句话:公房当成宾馆做,普通装饰高级做。至此,“质量立业”的理念便在龙元人心中扎下了根。
这也成为了当时初到上海,一无背景、二无像样建筑设施、三无技术资质证书(当时的资质为暂定三级)的象山二建驻沪办能生存下来的唯一依靠。
凭着过硬的质量,赖振元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一次大发展。
到1990年,象山二建驻沪办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了进沪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第一名和上海市建筑最高奖“白玉兰杯”奖。其在1990年一年的竣工面积就达到11.8万平方米,合格率100%,优良率占54.7%。
“在质量上去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效益并没有上去,甚至有亏本的现象。”赖振元补充说,“那时看来又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据赖介绍,其在多方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发现是在制度和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原来实行的是三级管理,即公司-工程队-工地,利益是共享的,可是风险却只是由公司来承担。这个制度有缺陷。”
于是,赖又着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改革。他推行了项目承包责任制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