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家,他拥有十几项太阳能国际专利,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企业家,他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作为商人,他的个人财富在2006年初飙升至23.13亿美元。他,是中国新首富施正荣。 能源新矿 叶蓉(以下简称“叶”):现在媒体在采访你的时候,是不是开始经常问你成为中国新首富之后的感受? 施正荣(以下简称“施”):很多人这么问。 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回答的? 施: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没什么感受。因为很多人讲你一夜暴富,好像一夜就把一个人给改变了。对我来讲,这只是一个事业发展的过程,只是一个过程。 叶:随着公司的上市,你是一夜之间跨进了中国百亿富豪的行列,很快又成为中国的首富,为什么投资者会如此看好这个股票? 施:最近太阳能行业发展很快,从股市上讲总体表现是不错的。和其他公司相比,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从事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的公司之一,而且可以讲,营运能力是最强的一个公司。所以说,我们并不是像很多高科技企业只是凭那一种概念。 而且,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发展都很快,资源消耗也在加速。据欧洲一些专业机构的最新研究,大概到2030年左右,我们储存在地球上的煤、气和油的消耗将达到顶峰。 叶:你从事的太阳能行业,老百姓会对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概念。那么,你的企业产品和太阳能热水器这样的产品有关系吗? 施:我们跟太阳能热水器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我们是太阳能发电产品,事实它是一个半导体装置,我们可能对计算机芯片比较了解,它的集成和它的很多工艺跟计算机芯片的过程是很相似的,我们所叫的硅片,它能直接在太阳的照射下把光能转变为电能。 叶:我知道你的产品90%是销往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为什么要进口你的产品,而你的产品在中国找不到市场吗?施:这可能是西方国家一个是政府的重视,另外一个是普通老百姓的素质。他们对能源危机的意识,比我们国家的国民这个意识要早很多,而且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很强。
叶:我们知道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价钱是沼气发电的7倍,风能发电的6倍,以及火力发电的11倍,是不是中国老百姓经济上达不到一个支付能力? 施:其实我们有一个误区。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老百姓每度电费增加一分钱,中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市场。 叶:每度电增加一分钱就可做到吗? 施:对,你可以计算一下。在欧洲,德国就是政府给了政策,如果我们家装了3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那么我发的电全部能够卖给电力公司,电力公司会以比一般的发电高很多的价格收购,在德国就以5块钱一度电收购。收购的电力公司也是一个企业,不可能自己掏钱来收购高额的电价,他会把这个多余的成本摊销到每个用户,摊销到每家每户,德国每家每户一个月只要多付一个欧元,中国的人口是德国的多少倍?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国内如果每家每户每度电多付一分钱,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而且让你每度电多付一分钱,我估计连感觉都没有。 科技致富 叶:你接触到太阳能发电行业是在读博士的时候,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吗? 施: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1988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去留学。可访问学者只有一年,当时出国很不容易,所以想寻找留下来深造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我的导师马丁·格林教授。 叶:马丁·格林教授曾经是2002年的诺贝尔环境奖的获得者,被称为世界“太阳能之父”。 施:对。马丁·格林教授当时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电子工程系的一位教授,他所在的电子工程系还有一个太阳能光复研究中心,就是太阳能发电电池的研究中心。我也是碰碰运气,就敲了他的门。当时下午五点。敲开门,我把来意说了。他说这里没有工作。后来我就说,我并不是要找一个全职的工作,我只是想找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后他说,请进。叶:后来你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博士学位的学生。
施:对。叶:你怎样能够做得到呢?你以前都没有涉足过这个领域。 施:当时有个课题,就是多金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是第二代技术。我特别感兴趣,就加入这个课题组。 当时,格林教授认为我初来乍到可能对这行业也不了解,让我做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课题,就是把硅薄膜长在硅上,这就相对比较简单了。我大概花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课题做完了。 叶:后来呢? 施:可能跟我个人性格有关系,我这个人喜欢折腾,或者说喜欢挑战。我当时心里就在想,把薄膜长在玻璃上确实很有意思,因为老板没有把这个任务分配给我,我当时自己就到图书馆查很多的资料,然后研究了三四个月,形成了一些想法,然后开始自己默默在做实验。 然后也很巧,因为我的思路可能跟之前他们思路不太一样,我就做了一些实验。3个月以后,我的实验结果比他们所有人都好。因为我当时都是自己暗暗地做,我也没有跟他们讲。这时候,我就跟一个博士后聊,把一些技术给他看,跟他分析,他说你应该向老板汇报。 叶:他已经觉得你很好了。 施:是的。后来导师就正式把我分到这个课题组。我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第一块我们叫连续性的膜生长在玻璃上,我们讲把晶体硅长在玻璃上,那是很难的。应该讲,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新方法把多晶硅生长在玻璃上的人。实验结果出来后,我就想到这个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了。 叶:据我所知,你拥有十几项太阳能国际专利? 施:对。1994年,我的导师在外面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要把太阳能薄膜技术产业化。我是负责技术的开发,最多的时候,我要领导18位博士,他们来自俄罗斯、非洲、印度、美国很多国家。在这个公司我学了很多,如果把这个公司的工作内容我能够发表都发表的话,至少要100篇以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