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而短命的根源之一,在于注重短期业绩考核和考核指标选择的不当。
说起基金经理,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手中控制着大量的资金在市场上投资布局,散户都渴望从他们那里听取到关于市场的点滴信息和投资的窍门,并将之视为制胜法宝。在几年前,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但在深圳某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看来,“我们也只是被雇佣的一名打工者,只是投资者雇佣了基金经理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钱并让这些钱保值升值而已。 能力是第一位的 有网站对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做了群体素描: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从业经验一般是五六年,年度总薪酬集中在39万至70万之间,是证券业中收入最高的人群。 从1998年3月中国开始有了第一只基金算起,七年来,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家基金管理公司,近200只基金。 基金经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投资人挣钱。这个要求虽然简单,但要达到却非常不容易。首先要对产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对行业的演化趋势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其次是熟悉股票市场,了解交易的手法及技巧,有证券从业经验,最好还要具备财务背景,能够从公司财务报表中寻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和研究部副总监骆泽斌认为:“能不能做基金经理和学历、从业时间没关系,关键是能力。”具体说,就是这个人的潜在能力。 这里的能力指投资管理能力,主要考察其过往的绩效。“但有时候过往业绩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市场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骆泽斌说。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多数基金公司在选聘基金经理时,都将从业经验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基金业内工作的时间有多长?是否有不错的专业背景?是否能把握重大的投资决策?因此,行业内竞相挖角的事件屡见不鲜。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发布的《2005中国基金经理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共有49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4位内部调动),剔除新基金,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在30%左右。49位离职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为17.4个月,与去年相关媒体统计的18个月的平均任期大致相当。这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
短期业绩压力衍生道德风险但相互挖角并不是基金经理“短命”的唯一因素。骆泽斌认为,工作与业绩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关键。 基金经理每天肩负着投资人交给的保值增值的重任,做得不好会引起投资人的诉讼,另一方面还有来自公司的业绩压力,业绩不如同行或是没有达到公司要求就会有下岗的危机。在这一双重压力下,基金经理几乎每天都是超常工作。 而且,基金经理是最快暴露错误的职业。基金经理今天做的投资决定,明天股票市场就可能给出一个答案,或是让你赚钱,或是让你亏本,反馈特别快。在这个随时可能犯错的职业中,市场无一例外都非常关注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 深圳的一位从业10年的基金经理认为,“净值增长率是决定升迁和薪酬的唯一因素,考核方式也很单纯,就是按照正规渠道进行业绩排名,让基金经理时刻感受高压。这种压力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他透露,基金公司对他们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基金排名,基金经理的收入奖励更是直接与这一目标挂钩。虽然在考核项目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软性指标,投资部门也会根据基金当年分红和绝对收益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排名仍然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指标。 他解释说,董事会用排名来考查基金公司高管的管理能力,而基金公司则用排名来测评基金经理的业绩。基金公司面临的压力只能转嫁到基金经理身上。在害怕排名靠后的思想下,基金经理最保守的却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跟随,紧跟同业动向,包括股票仓位高低、个股的选择等。这样,往往数百亿元资金就堆积在仅有的几十只股票上,这些个股价格越炒越高,风险也急骤增加。反之,卖出的时候也一样。
而在熊市中,相对排名导致了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别的基金净值比我跌得更多,就是我的胜利。把对方的重仓股砸个面目全非,就能保住我的排名靠前。于是,在抱团之后,总会有基金率先“搞叛变”,不打招呼就先卖股票,一个“先跑”之举引得众人纷纷砸盘,有时甚至让整个市场陷入大跌。
“中国的基金行业没有独立的基金评价,现在的问题不是基金排名,而是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排名。基金经理承受较大的短期排名压力,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过多运用短期排名指标考核基金经理。”这位基金经理透露说。 “遵守契约的情况、操作合规性、本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质量和水平如何,以及基金经理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判等都属于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但在国内都被忽视了。”这位基金经理说,“对基金经理的考核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业绩就作为一个评价标准的。” 他解释说,在美国,衡量基金经理的业绩不是以一年为周期,比如很多公司的奖金发放是根据三年的业绩来考评。这种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鼓励基金经理关注长期业绩;二是体现了公司希望基金经理干得更长,而不是一年两年;三是奖金发放的频率越长,对公司越有利。因为考核的时间拉长,奖罚就放在一起考虑了。比如标普和《商业周刊》联合推出“基金管理卓越奖”的年度评选。这些奖项的评判标准,综合了基金的业绩、操作的稳健程度以及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个人魅力等多种因素。这种价值评判,值得国内思考。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行业” 在基金公司干了2年多的骆泽斌,在证券行业却已有了6年的经验。 “在中国,整个金融行业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基金业又是证券行业中最年轻的。这个行业就其本身也比较有挑战性:基金经理动辄就管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基金,相应地他们也要承担很多责任。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行业,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多年的基金从业生涯中,骆泽斌深深体会到,做好基金经理,人际关系能力、演说推介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基金经理要经常参加一些新基金推介会、行业研讨会等。
骆泽斌做这行最大的体会是,做基金经理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基金公司的业绩排名每天都会刷新,公司每天都会拿给基金经理看。他们压力非常大。”骆泽斌说。 谈到收入,骆泽斌认为并没有外界所认为的那么神秘。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工资,行业内平均水平在一万元左右浮动;二是浮动工资,这根据业绩表现(投资收益)来定。“基金经理更关注浮动收入部分。因为基本薪酬所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还不到50%,浮动收入、福利和补贴超过了50%。”骆泽斌解释说。 而浮动部分也分得很细,是按业绩分档而定的。业绩达到公司目标的第一档、第二档,不仅可以拿工资,还有奖金。如果处于第三档,就要赶紧改正,否则离下岗的时间可能就不远了。如果业绩处于最后一档,那就要考虑离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