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向西的语境



     犹记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夜之间,几举国欢腾。敏锐的媒体和评论界,同时亦将莫言获奖这一事件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舆论称:“莫言的成就可以和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各国大家无愧并列,平起平坐,并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通畅的佐证。”

  美国《侨报》报道认为:“与其狭隘地去解读莫言的言行举止,不如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文学发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对今日的中国来说,处在发展关键阶段与战略转型期,文化,尤其是在世界格局中的文化软实力的获取与体现,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更是事关整个战略全局的大事。

  因此,我们对于莫言获奖的重视,或许未必仅仅出于诺奖情结,更深的原因恐怕是长久以来我们总在寻找恰当的机会和方式来使中国文化有一次精彩的登场亮相。

  表象的呈现

  然而这一亮相并非我们估计的那般顺利。首先,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片面乃至肤浅。我们总觉得一次演出、一回画展、一部电影、一场会议乃至一个明星,就是文化。这固然不错,但若仅于此以为看透了文化的全部,则是大错。全球化的社会,当然需要各个国家输出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文化符号,由此夺人眼球予人启发。但我们更应注意的,我以为应当是各个国度地区间普通人的往来交道,只有在任何一个路口都能让外人感知到我们文化的温度,才真正谈得上文化的复兴。就此而言,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次援手,要比聚光灯下的明星文化更来得重要而难得。

  其次,我们更应将很多具体世相理解为文化的表面呈现。许多分歧和冲突,表面看来都与利益相关,似乎皆是实打实的数字问题、经济问题、物质问题,但追根寻源,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站着文化。更多时候,分歧的制造和解决,并不全仰赖于利益的让渡与调控,更多恰恰是由文化隔膜引出的无知与傲慢,抑或文化共识下的和解与理解。即以莫言作品为例,当其获奖之际,作品的各国版本迅即销售全球,但若将此视为中国出版品的经济输入,我以为反倒看小了,相反莫言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推出,更多是中国观念的有效进入。

 莫言:向西的语境
  既然是中国观念的进入,我们就必须正视中外文化交流中一个更大的壁垒抑或难题,即如何使文化交流不再只是单行度的输入,而是双向的对话。

  事实上,很长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就一直受到本土域外的双重质问,中国文化即便在中国内部,有时也不见得具有不证自明的价值,反倒经常成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反衬。加之日后西方国家的科技优势经济强势,遂导致我们的所谓中外文化交流,更多处于“莫言”的位置,是一个“无声的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实际成了单一社会模式的普及化,成了一种强势文化以不容争辩的姿态成为其他文化的“掠食者”的大国化过程,而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间沦为大国的拥趸。

  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方式,最大问题即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不加珍惜与不加审视地提取,以及盲目崇洋地文化迎合。一方面,我们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文化符号,或陈旧不堪,或太过本土,无法求取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当我们意欲对世界说些什么的时候,恍然大悟,我们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从词语到句子乃至交流的情态,皆是舶来品。于是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而无法发出吸引人的声音。

  早些时候,世界银行曾在一份年度报告中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机会、营养不良、健康差,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这里所说的“没有发言权”,不仅指无话可说,更指失去了恰当的表达方式与言论权利,由此导致的“恐惧”怕是不难感受的吧。

  自我的表达

  回到莫言。其获奖再次向我们确认了如何重新在世界图景中表达自己的可参考方式。即在与外部世界对话之前,先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多多对话。何谓传统?这是一个至今被人谈滥的话题。今天谈传统,更多谈的是作为文献形式存在的传统。但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吸引世界目光的,其实是那些作为生活方式与情感形态存在的活生生的传统。

  莫言作品里的人物,大多非识文认字之辈,但以他们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与花样百出的生活形态,让即便暌隔陌生的异域读者,都能从中认识到传统中国与中国传统。而这些带着血肉风雨的故事,也使得传统的呈现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图书介绍、闹哄哄的戏台杂耍,而是即便不了解一时一地之风俗,而仍能于此中感触彼时彼地之人情悸动人心剧情。一言以蔽之,这样表达出来的传统是带有体温的传统,是能让世界可感甚于可知的传统。而这也正是文学的力量。

  同时,相对某些人对于传统的全盘俯身,莫言作品中对于传统之于人性的束缚则同样不惮忌讳地加以批判。换言之,莫言深知传统有时不仅是我们珍惜的对象,还是我们需要竭力摆脱的对象。对于自身传统不加拒绝的拥抱,这本身也不符合现代性的时代要求。甚至某种程度上,这是“文化不落主义”的观念在作祟。所以,外国读者一方面可以在莫言的作品中认识深入影响中国人所思所想所言所为的那些重要的潜藏其后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也将认识到身处这一传统内部的认识,其自身的批判和反省可以走多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2090.html

更多阅读

莫言: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组图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

莫言《讲故事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17~20题。(20分)讲故事的人 莫言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

谁在暗中抹杀中华文明1:向西的那道槛_彩虹

谁在暗中抹杀中华文明1:向西的那道槛“在认识西方的漫漫长路上,有一个槛,越过和越不过,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这个槛便是:针对中国的舆论封锁和误导是西方精英阶层自觉而有意的行动,且旷日持久,从19世纪就开始了。凡是看不到“自觉和有意

从莫言母亲想到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作文

莫言母亲的八大教育真经    莫言讲了母亲的第一个故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

莫言:哪些人是有罪的

莫言:哪些人是有罪的本文为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

声明:《莫言:向西的语境》为网友梦想起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