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公司是香港影坛6、70年代的霸主,邵氏电影构筑了一个曾经的电影王国,而邵逸夫就是这个王国中的电影皇帝,在那段风云的岁月中,也包含了众多不为人知的恩怨往事——
邵逸夫VS陆运涛:旗鼓相当的王牌对决
邵逸夫是在1957年来港主持邵氏公司的业务,之前一直由他二哥邵邨人掌管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在1957年亚洲影展之后宣布接替二哥的职务,就连邵氏公司的主管们都感到很意外,因为这样的变更来得着实突然。邵邨人之所以提前退休,完全是因为邵氏当时得冤家对头电懋的处处紧逼,打得邵氏全无还手之力,不得已,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才决定亲来香港会一会电影巨子陆运涛。
邵氏与电懋当时都已经发展成为香港一流的大电影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佳作。论到艺术质量,电懋的确要胜邵氏一筹,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邵氏缺乏大明星,而且还有前掌舵人邵邨人是主管财会出身,独立支撑起电影公司就不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都是以经济利益出发来看问题,以致于破坏了很多导演优秀的艺术理念,致使邵氏的电影质量平平。
邵逸夫汲取二哥邵邨人的失败经验,先是不惜重金从电懋挖来不少大牌明星,紧接着又在1958年于九龙的清水湾买下一大片土地,以此来兴建邵氏片场,单是大型的摄影棚(当时基本都是靠室内布景拍戏)就计划盖六个,当这一切付诸实际行动之后,邵逸夫已经耗费上千万港币之巨,这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在邵逸夫看来,唯有这样才能正面反击电懋公司的进攻。
电懋公司的老总陆运涛亦非等闲之辈,陆运涛的父亲是新马首富,家族财富之巨非常人所能想象,年盈利过百万的电懋公司,在陆家看来不过是一单小生意而已。陆运涛不具有邵逸夫精明的商人气质,他更像是一名艺术家,为了艺术可以不惜一切工本。
邵逸夫与陆运涛的争斗主要还是集中在电影作品的成绩上,不单拼票房,还要比奖项。邵逸夫当时就看出年轻的导演李翰祥不同凡响,力捧他为邵氏一线大导演,李翰祥也不负厚望的为邵氏执导了《貂禅》、《江山美人》、 《后门》的力作,特别是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1959),这部影片在当年的亚洲影展上拼下了10项大奖,打得电懋毫无还手之力,并且《江山美人》在票房上的表现也是长线飘红,成为59年最卖座的影片。在与陆运涛的初次较量中,邵逸夫旗开得胜。
陆运涛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不断抛出大制作影片以对阵邵氏电影。为了竞争,两家公司纷纷推出相似甚至相同的题材来互相打压。《宝莲灯》、《月亮、星星、太阳》、《梁山伯与祝英台》纷纷出现双黄蛋,两家公司的较量也发展到了恶性竞争的阶段。
经过多方的斡旋,邵逸夫和陆运涛终于在1964年宣告停战,邵逸夫和陆运涛签署了一项君子协定之后,承诺将会带领各自的公司进入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中来。
两家公司刚刚要在香港携手共创一片新天地之时,重大的变故又突然袭来。1964年6月20日,在台湾参加完亚洲影展之后,新婚的陆运涛夫妇和电懋公司57名高层管理人员,同坐一架飞机从台湾飞回香港,途中不幸飞机失事,机上全部乘客罹难,这对电懋公司来说,不啻于一个绝命打击,在陆运涛逝世之后,电懋公司偃旗息鼓,完全不见往日的声势,而在邵逸夫主持下的邵氏公司,却在不断缔造票房奇迹。
陆运涛的辞世,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格局变化,邵氏在60年代以后,开始了十数年的霸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