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集团总裁昨日发表博文,认为“解决住房减免个税有多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积极作用”,以下为博文内容:
世界发达国家均用减免个人所得税的方式,鼓励有住房支付能力和部分支付能力的家庭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解决与改善住房质量、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免税是在增加民众的收入同时限定消费条件的免税则会拉动经济增长。
解决住房减免个税有多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是,个人购房在大多数征收物业税的国家是通行的做法,即货币收入财产在转换成房屋资产过程中免税,但形成房屋资产持有时需交纳房产税(或物业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出让费用等),避免了重复纳税。
二是,个人购房免税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同时刺激个人努力用家庭能力去解决住房问题,在变相增加民众收入的同时减轻购房成本压力、促进市场化发展。
三是,个人购房免税可以减少政府的住房保障总量、降低政府的公共开支、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支出效率,同时减少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四是,培养了合法纳税的公民意识、降低了收税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当免税建立于良好的纳税信用基础上时,免税额较大又与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时,争取获得良好的纳税信誉就成为了公民主动纳税的动力。
因此购房免税几乎成为了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七十年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缴的商品住宅制度,按贴现率计算,土地出让金是实际缴纳额的近十几倍价格,大多数都远远高于了房价,本就比实行物业税的国家的税收更重,因此更应在公民购买住房时减免个人所得税。
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购房减税主要分为三类,共同的基础都是按纳税人为基数实行的定额减免。
即以单个纳税人计算免税额,并按房屋产权人(或共同居住人)合并计算纳税人和免税额。
第一类,是购房之前按应纳税额抵扣。用免征税的个人收入去购房或还贷,实际是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去购房,但超出应免税额度的购房款仍征所得税。
第二类,是购房之前不免税,但购房时贷款的应支付利息可以冲抵个人所得税。等于是用应纳个人所得税支付购房的贷款利息,直到冲抵完全部应免税额度。
第三类,是按政府预定的住房面积标准或购房总额,给以定额免税,超出标准或总额的个人收入需交纳个人所得税。
第一类和第三类方式会在购房消费集中和购房额较大时影响当期财政收入的波动。第二类方式则将免税的部分分期递延了,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免税的额度多少不同,因此对当期收入的影响一般不会太大,但交易活跃会让交易的税收及拉动的其他交易与生产的税收大大提高,因此购房免税就总体而言并不会对财政收入造成减收的影响。
香港是按单个纳税人50万港币的额度实行定额的减免。美国是按单个纳税人50万美元的额度减免。英国则是另外一种计算方式,通常免税额大于一套普通住房的购买利息。美国则相当于两套普通住房的总价。这样有利于刺激消费和多次购房,有利于先旧后新、先小后大的递次消费、逐步升级的更新换代,有利于刺激经济与市场的活跃。
对不同收入阶层而言,定额免税的公平性还在高收入家庭可能一次性用完了全部额度,此后的纳税会在累进制中平衡;而中等收入的家庭则可能在较长的周期中分享免税的成果;低收入家庭只要未享受政府的保障就能在未来预期时享有免税的权利,享受了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家庭也可用这一免税额度在租赁住房时使用。部分国家对应税家庭的租房租金同样实行了冲抵个人所得税的减免,这样就让不同收入的家庭都能分享这种住房免税的政策福利,也扩大了住房条件利用市场化而改善的途径。
实行公民自行解决住房的免税政策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项普遍的福利政策。中国也应以“砖头补贴”的福利政策逐步向“人头补贴”过渡,而首先应实行的就是鼓励民众不再退回到完全依赖于政府保障的福利分配,而是积极的用免税的方式让住房改善更加市场化,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给予民众最大的自由选择权和优惠。多一种方式、多一种渠道去帮助那些只有部分支付能力的家庭尽快的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
免税不等于净减少财政收入,理论计算上的免税额度会从土地的交易、房屋的交易与市场的其他交易中弥补,最终免税的政策不但会有利于民众的消费,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购房个贷金额为1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0%,而中国的购房个贷为3.5万亿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12%。美国仅有3亿人口,约1亿个家庭。而中国仅城市人口就近6亿,约1.9亿个家庭。两者相比之下可以看出,美国户均的个贷为12万美元,中国城市户均个贷约为1.75万人民币,相差甚远。其中住房消费的差别主要的就来自于住房消费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政策。
中美两国本就并不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美国恰恰是在目前中国这个发展阶段时用住房消费免税的政策刺激了住房市场的消费,并让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当然会起到增加中低收入民众可消费能力的作用,但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大的则是免税政策与消费行为挂钩。而解决住房问题中的免税政策恰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扩大消费的作用。(腾讯) (本文来源: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