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常振明再一次临危受命,上一次是拯救中信嘉华银行,这一次的故事与中信泰富有关。
中信泰富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折戟于2008年澳元衍生品投资巨亏,67岁的公司主席荣智健于4月8日作出“隐退江湖”之选择。中信泰富董事会同时任命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常振明接任其职。
常振明其人何如?能够力挽狂澜、为中信泰富投资者带来信心吗?
常振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只能而且必须把中信泰富做好,这是中信集团的要求。”常振明在4月8日晚紧急开会间隙接受CBN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要知道,中信泰富及旗下企业有2.9万名员工呐!”
虽然不确定中信泰富还会受146亿港元的衍生品投资巨亏一事多大后续影响,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常振明的到来将极大增强市场信心,这意味着掌控中信泰富后,中信集团可以全力为其调配资源,深圳一位私募基金投资者昨日如此评论。
人生如棋
常振明少年多坎坷。其父为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常迵,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而清华附小的常振明也遭受牵连被勒令不许读书,只能以稚子之肩在当年清华食堂打工烧煤。
少年常振明以围棋解闷。1979年常振明获得第一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季军,这一届冠军是聂卫平、亚军陈祖德。棋友称其善于“中盘发力”。
此后常振明参加高考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继续去美国纽约保险学院深造工商管理硕士。
常振明在拯救中信嘉华银行中为海内外金融界所熟悉。2000年,中信集团嘉华银行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金德琴因贪污受贿,挪用巨额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中信嘉华银行濒临破产。次年,常振明接掌嘉华总裁一职。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为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在中信嘉华上任后,常振明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2001年11月,斥资42亿元收购华人银行,中信嘉华规模和业务大幅度扩大,到2002年上半年净利增长22.6%。中信嘉华银行从此起死回生,并步入良性经营。
2004年7月20日,正陪同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在加拿大访问的常振明,接到建行的新任命,立即回国,25日即前往建行报到任行长。
两年后,当常振明离开建行,回归中信集团,建行董事会给予常振明的赫赫业绩以高度评价:常振明自加盟建行以来,以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带领管理团队圆满完成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及海外公开发行上市等阶段性目标,并使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综合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的确,成功股改上市让建行资本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在国内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5年世界1000强银行排名,建行以356.47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第11名,这也是中国内地银行在这个排行中获得的最好名次。
重整中信泰富
常振明人到中年后,则更从容淡定,呼应“中盘发力”之风格。2008年12月22日下午北京京城大厦9层,窗外寒风凛冽,常振明的办公室则一席冬日暖阳。接受CBN记者专访的时候,常振明柔和的语调和儒雅的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办公桌上离他最近的是一盘圣女果配数只红枣,一对玉佩,一只透明烟灰缸,右侧配桌上放着两台液晶电脑。
彼时,中信集团决定救助中信泰富,以可转债注资方式刚刚成为中信泰富57.6%的控股大股东,而关于中信泰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重组属于极其敏感话题不予回应外,其他话题不拘畅谈。“我们首要希望是把中信泰富的业务全力做好。”常说。
常振明解释,在中信集团由小股东转变为大股东之后,中信泰富的资源整合前景已经截然不同。“中信泰富这个公司是好的,中信集团作为大股东,中信泰富资源整合很有前景。以前中信集团有些公司是和中信泰富有竞争关系的,(考虑到)以前我们虽然也是29%的股东,但仅此而已。现在我们是大股东了,不仅要避免竞争,还要进行整合的。”
和一些评论人士一样,常振明觉得从逻辑倒推分析上而言,荣智健似乎并没有动力有意作出导致自己股份被摊薄的、风险如此重大的衍生品投资。但他表示对于责任的认定必须要等香港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出炉。
常振明严厉批评了中信泰富的麻痹大意,并保证以后绝不会再发生。“从过去的损益表来看,中信泰富90年代做实业投资以来,没有做过投机、对冲的东西。显然这次是麻痹大意,风险管理极其薄弱,以后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就绝对不会再发生了。”
常振明高度评价了中信泰富现有资产质量和中信集团对此的战略。“特钢包括新澄、大冶、石家庄,发电是国内第一。对于房地产,我们从销售渠道、社会关系、客户渠道、资金都将给予支持,现在我们是大股东,考虑在业务上的整合支持,对于中信泰富的战略就是整合和互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