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谎言与应对策略:左脸比右脸诚实》
恐吓能成为识破真相的手段,也可以成为欺诈的原因。有时候骗子会针对自己未来“猎物”的具体恐慌和顾虑设计他们的“方案”。 一些诈骗分子为了对犹豫不定的“猎物”在恐吓意识方面施加影响,可能采取诸如晚上突然断掉他家的照明电源,或者往家里抛蛇或者老鼠,或者发送低频无线电信号以引起他人不明原因的恐惧。媒体曾报道,某开发商“投蛇逼迁”的恶性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一些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招数都搬了上来。 曾有开发商先是在居民区周围放一些毒蛇,让居民产生恐惧。另外附加一些更为恶劣的手段。比如一家小诊所就多次遭遇剪电线、502胶封堵卷闸门锁。诊所主人还曾遭到不明身份的人棍棒殴打,将两袋大便往就诊台上泼等等。 这些开发商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无非是想先利用恐吓的手段把居民吓“傻”,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绑架犯多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进行犯罪诈骗的。对此,有些人会冷静地对待这些把戏,同时小心地看好自己的钱,有的人却选择的是破财免灾,这正是骗子想要的结果。
![相信谎言的人 第23节:第二章 谎言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谎言(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44847042099.jpeg)
利用恐吓手段让人恐惧是很容易使人受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遇事冷静,消除内心的恐惧。 谎言利用人们的联想进行欺诈 谎言解读:联想将人的思维拉长,有了联想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然而谎言有时候却在人们的联想中游走起来。 亚里士多德将联想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有时候我们会将相似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与对比联想这些概念相混,而骗子可以利用这些概念找到他们行骗的欺骗点。 G先生,想买一条金项链,而又一心希望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恰巧珠宝店门口外有一位上年纪妇人拿着“金项链”在兜售,G先生走上前,进行讨价还价。 G先生认为自己不是“土老帽”,而且事前还就黄金制品成色的检验进行过咨询,自认为有一定的储备知识了。 他用放大镜仔细地查看商标、成色,商标有,成色也满意。又用硝酸银铅笔在金属表面划了一下,上面没有留下痕迹,G先生满意了,项链是金的,于是付了钱。 回到家后,G先生却发现上当了,他买的这条“金项链”,只有一小部分是金的,其他的部分都是冒充货色。这能怪谁呢,只能怪G先生的接近联想起的作用。 顾客开始购买时,有时候吃亏就吃亏在自己下意识地接近联想:“如果我检验过的项链部分是金的,那么其余部分也一定是金的。”可惜,事实并不是这样。 接近联想把我们引入歧途,而因果联想却会让我们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