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最好的自己:做人不要太老实》
凡事,取乎中,是应对时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倾也不右斜的。非中则不能正,非正则不能稳,非稳则不能久。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 传说,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使天下化而治之。 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处于无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内心里却实在,这是一种智慧,一种明亮。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能时时居于中,不过亦无不及;而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对什么都太在乎或肆无忌惮,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够坚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又容易使人们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而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唯恐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样,他们处高位不觉得满足,处低位反而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位高者而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对位低者而言,他们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切都处在不安与失意之中。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并加以践行的“中庸”智慧。 ◎ 保持理性,不要轻易走极端 现实生活中老实人多坚持原则,但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的本质内涵。启蒙老实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他们从以原则为纲转向以结果为本。 许多老实人,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耿直者,往往给人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他们冷面无情又一片公心;他们顽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我们的确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坚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垒,但是同样出于这一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们能以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把这些原则变成使众人受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