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升汇集团,2001年4月始告成立,之后纵跨五省——福建、辽宁、安徽、湖南、吉林——并购重组纺织化纤类龙头企业,实际控制丹东化纤,签署协议入主新乡化纤和锦化氯碱……截至2004年12月31日,升汇集团总资产69.0315亿元, 2004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5851亿元,净利润1.4611亿元。
一如其崛起之不可预测,升汇轰然倒地同样出人意料:2006年末,证监会、银监会等数部门联合调查,皆因这个纺织大鳄连300万元装修费都赖着不还。
升汇的一切皆拜陈泳妃所赐。
[新闻人物]
陈泳妃,身份证信息显示,出生于1961年10月,长期居住地为福州市鼓楼区。其实,陈泳妃来自福建三明市下辖的县级市永安。作为身家亿万的女富豪,她思维清晰,极善交际。收购国有资产使她找到了迅速做大的方向,借助各地银行贷款是其“做强”的不二法门,尽管在政商两界游刃有余,却为人低调,因此,升汇集团得以屡次施展蛇吞象的资本阴谋。
多米诺骨牌的轰塌
人去楼空。
福建升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汇集团)在福州软件园内的3座连体大楼,曾经车水马龙,如今在寒冬悠远的晴空下显得异常空荡寂静。
而升汇集团在厦门的大本营——拥有邮电广通大厦27-30层的办公地点,也已经换了主人。
“升汇集团基本上已经散伙了。”知情者说。据透露,由公安部牵头的专案组正横跨福建、辽宁、安徽、湖南、吉林5省,彻查升汇集团近几年的资本并购和银行贷款行为。
“升汇集团事件的涉及面和牵连面都很广,但最主要的是银行贷款和国有企业资产并购重组。”知情者说,“升汇集团没有归还的银行贷款估计有10多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占大头,其他的分布在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
歪打正着的致命伤
其实,升汇集团现金流出现问题,早在2005年就露出了端倪。
“装修大楼总共的费用是1000多万元,欠装修公司大约300多万元,但升汇集团实在是没有钱付了。”知情者称。
“一个号称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受托管理一家三板市场公司和五省纺织化纤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竟然连区区300万元的债务都无法解决,这事自然不可避免地惊动了公安部、银监会和证监会。”知情者表示。
银行贷款黄了,升汇集团随即人间蒸发,就连公司网站也删除了。
危情下的分崩离析
“银行已经申请资产保全,升汇集团相关的银行账号、股权和资产都被冻结了。”知情者透露。
与此相关的内部消息是,升汇集团坐第二把交椅的副董事长、CEO兼总裁梁健失踪,第三把手官强在事发前逃往澳大利亚,董事长陈泳妃和其他股东及部分高管已经被限制出境,目前只有陈泳妃在厦门和安徽芜湖之间来回奔跑“救火”。
就在问题爆发的2006年5月,升汇集团旗下的厦门利恒和湖南金笛化纤有限公司相继停产。
“应该承认,导致升汇集团过早全线崩溃的原因,是近几年持续的市场不佳、金融紧缩、油价飙升、原材料上涨以及 宏观调控等,使纺织化纤产品一直倚重的成本和竞争优势荡然无存。”曾经在升汇集团担任中层职位的人士指出,“升汇集团能够撑这么久算不错了,因为落入股东腰包的钱是不可能再拿出来投资的。”
连日来,本报记者试图联系升汇集团董事长陈泳妃等多名高管,但所拨打的手机号码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就连另谋出路的中层管理人员也大多换了手机号码。
最后的“救赎”
对于2001年4月注册于厦门、注册资本为1.24亿元的升汇集团,外界相当陌生。但其成立以来一系列堪称石破天惊的资本并购动作,却在业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足以让人震惊的狂涛巨浪。
升汇集团并购重组了福建、辽宁、安徽、湖南、吉林5省的多家纺织化纤类国有龙头企业,是上市公司丹东化纤的实际控制人,并签署协议入主新乡化纤和锦化氯碱……
新乡化纤的公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升汇集团总资产69.0315亿元,净资产32.805亿元,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5851亿元,实现净利润1.4611亿元。相关资料表明,升汇集团全资或控股子公司16家,参股关联企业100余家。
实际上,升汇集团旗下的大部分企业目前都名存实亡,而作为升汇集团起家的基石和支柱,福建永安市升汇纺织有限公司和厦门升汇华纶纺织工业有限公司,眼下也易手他人。
“这可能是升汇集团一贯的逃避债务、转移资产的乾坤大挪移做法。”知情者认为。
记者致电有关部门,均被拒绝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