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的源头在哪里?尽管海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依据,仅一味承袭前人之说。所以直到今日,所有权威词典、字书,包括近30年出版的各类“简帛文字编”等书,仍把秦汉隶书续于小篆之后,但深圳的吴巍在研究马王堆出土文字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挑战隶书源于小篆的千年定论——
吴巍:20年艰辛寻找 失落的古文字
初次与吴巍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不大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那张足足有四米长的书桌,桌上墨迹斑斑,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味。墙上挂满了吴巍的书法作品。仔细观赏这些作品,便会发现,作品中的字体似隶非隶,十分奇妙,却也十分美观。它们便是吴巍花费20余年研究的心血结晶——马王堆帛书书法。
重拾书法史上的断层艺术
吴巍对马王堆帛书书法的定义是:它是已失传2000多年的古文字,是由西周金文向隶书转化的蜕变体,是秦汉隶书的原貌、后来文字的源头。
30年前,震惊世界的马王堆在长沙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出土的数千件先秦、西汉的珍贵文物让世人惊叹不已。而最令人们称奇的是写在竹简和绢帛之上的文字。有学者断言,这些尘封在地下2000年之久、在书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文字将会重新向人们见证古中国秦汉交替时代的书法艺术。然而他们却没有预见到,一个当时远在新疆天山农场接受“教育”的青年、后来移居深圳的吴巍却会义无返顾地重拾书法史上这段断层艺术,成为“马王堆帛书书法”第一人,引起海内外文字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连湖南艺术界都在反思,马王堆帛书出土于湖南,为何不是湖南人所研究?
当记者也提出这个问题时,吴巍摇头叹息道:原因很多,总之一条,走这条路太艰难。首先研究者要具有综合的文化知识,一是要有文字功底;二是有书法功底;三是对古文字要有执著的爱。三者缺一都难坚持,要知道一头扎进去就是20多年,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何况马王堆出土帛书资料极有限,常用单字不超过两千字。再者,在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前,两千年来,包括我们的先祖在内,谁也没见到过这种文字,当时整理印制出来的文字资料很多有误,这难免也跟着走弯路。
马王堆帛书的源头在哪里?尽管海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依据,仅一味承袭前人之说。所以直到今日,所有权威词典、字书,包括近30年出版的各类“简帛文字编”等书,仍把秦汉隶书续于小篆之后,但吴巍在研究马王堆出土文字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他从字形、字态、笔意上去对照,发现两种书体完全是向背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为此他也徘徊了好几年。千年来,历代学者都是这种定论,他们不可能会错,作为后生没理由去怀疑前辈学者的定论,也许自己的学识太浅,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吃透,吴巍也曾疑惑过。但学术是严谨的,学术历来都是以事实为依据。后来他突发奇想,,从源头查寻,找出文字的演变轨迹。他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东周大篆、小篆、秦朝隶书、西汉简帛至东汉隶书中的字逐个进行研究对比。
20年后的今天,他并没为付出这么多辛苦而后悔过,并且甚感欣慰。因为没有那么多年的艰辛,他永远都无法知道隶书并非是续小篆之后,篆隶演变决非单线一贯的,而是一个源头两条脉络,西周金文为源头,篆书和隶书分别是金文的两条脉络,两个流向,最终变为两个书法体系。隶书是与小篆分流发展的,而不是小篆的简化。而马王堆帛书就是西周金文向隶书发展过程中的蜕变体。
吴巍很庆幸这一漫长而艰辛的付出,为他研究和复活马王堆帛书找出有力的依据。如果不去付出这一场代价,而按前辈理论去研究马王堆帛书,20多年的研究有可能最后的结局是付之东流!想想便有些后怕,可想这项研究承担多大的风险。现在,吴巍正在编撰历史上第一部《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这本字典上的每个单字均用复活后的马王堆帛书书法重新创作,并重新考证了8200多个汉字的演变轨迹和源头,除了个别单字缺乏资料外,几乎全部的字都排列出隶书与篆书发展的两条脉络。吴巍说,如果这本字典编撰完成,将有一万多页,垒起来的话将有一人多高,而这么巨大的研究量都要由他一人完成。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吴巍的认真与努力,而他只是说,做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
马王堆帛书书法走向了世界
三年之前,吴巍所研究的马王堆帛书书法在国内还是很少有人关注。2002年10月,吴巍在深圳搞了一场个人书法展。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他和澳大利亚华人领袖雷镇宇先生相识了,从此他研究的马王堆帛书书法走向了世界。当时,雷老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参观了吴巍的书法展览,被这些从未见过的书法深深吸引住了。他主动与吴巍攀谈,当得知这些书法是从马王堆帛书中研究所得时,雷老立刻认识到了这一书体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二天,雷老再次来到吴巍的书法展览处,首先问对这一书体研究了多少年?有没有去海外展出过?当他得知不但没有机会去海外展出,连国内都很难被人承认之后,老人很诚恳地说,我愿意把这种书体在海外展出的第一站放在澳大利亚,你同意么?吴巍说我没钱,老人说不用你的钱,吃、住、展出、往返机票,全由我们澳大利亚文化中心负责,你只负责提供艺术作品。吴巍十分兴奋,但又觉得是个梦。然而真的梦想成真。2004年4月,吴巍的马王堆帛书书法海外展在澳大利亚隆重举行。
维多利亚的国会大厦在澳大利亚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人民大会堂,百年以来,吴巍是第一个在那里进行展览的华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整个展览过程中,雷老先生都拖着有病的身体在会场亲历亲为。直到展出结束后才告诉吴巍,他做过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已没了造血功能,每半年要去医院输一次血,他随时都有倒下去起不来的可能。他一生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搞了一百多场文化活动,包括张大千、傅抱石等老一辈艺术家,凡去澳大利亚都由他接待。而现在他70多岁了,身体又很不好,他也下决心不再搞任何活动,可是这次还是破例了。此次展览是他一生所办展出中最大的一次,包括参加展出的政府要员、高官、以及展出地点,在澳大利亚展出史上都是空前的。雷老对吴巍说,你知道我为啥要这样做么?我觉得你所做的这项研究是国家的、是民族的,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巨大贡献。这次拖着病为你搞这么高规格的展出,就是为了鼓励你,希望你回国后,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如果困难实在太多,来信告诉我,我会发动世界华人来支持你。雷老先生还计划将马王堆帛书书法在全世界进行展出,只可惜第二年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
但是,吴巍的国际书法展览并没有因为雷老的离去而中断,澳大利亚的其他华人接手了雷老的计划,继续帮助吴巍在海外举办书法展览。2004年4月,吴巍又在马来西亚举办了“吴巍马王堆书法展,引起马来西亚学术界的轰动。
马王堆帛书书法成为赠送给来宾的专用礼品
两年来,吴巍应邀在国内多个城市展出。刚开始时他还抱有很多顾虑,怕这种文字脱离当今时代太远,除专业人士外,其他人可能难以接受。但通过几场展出后,这种顾虑全打消了。他发现参观者的欣赏能力都很高。随着吴巍研究成果对外的不断展示,在国内学术界的声誉也越来越高。2005年里,他两度应邀参加相关马王堆汉墓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由湖南省博物馆主办的,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100多名参加。吴巍在会上宣读了他的学术论文,并首次提出了关于马王堆帛书书法的命名问题,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第二次是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的“中国马王堆帛书艺术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研讨会。来自北京、湖南、台湾、香港以及海外日本的近20位专家学者,都是海内外研究帛书艺术的权威。会议学术气氛非常高,除对吴巍所研究的课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外,还通过严格考证、核实,为失传2000多年的“马王堆帛书书法”命名。此次命名,意味着一种新的书体从此诞生,和甲骨文、石鼓文、篆、隶、行、草等书体一样载入中国书法史册。
在深圳的这次研讨会上,还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从湖南专程赶来参会的90高龄国学大师、史学家、著名书法家虞逸夫老先生,在会议结束后仍余兴未尽,宾馆闭门三天,写出一篇掷地有声的文章来《略谈马王堆帛书书法赠吴巍》。这种鼓励不但来自虞老先生一人。今年年初,吴巍应邀去北京参加一个艺术活动,第一次见到80高龄的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学者、红学家、书画家冯其庸教授。老人握着吴巍的手说:“早听说了,没想到今天能见面。关于马王堆帛书艺术,很多年前我都提出过,可是一直没得到重视。没想到你给整理出来了。你所创作的作品我看过,非常好。”老人平易近人,非常和气。第二天他更邀吴巍去他府上做客,还把他收藏多年的一块上面刻有一组菩萨的唐代砖,和他刚刚出版的一套16本线装《红楼梦》批注,送给吴巍。这么厚重的礼物,吴巍有些不敢接受。但老人并没想到有什么回报,他只是爱才。
迄今,吴巍的作品两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一次是2003年东盟十国会议,外交部指定用马王堆帛书书法赠送东盟十国政要;另一次是今年五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日书法展”上,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马王堆帛书书法十二生肖邮票和帛书书法竹简、礼盒,被指定为专用礼品赠送给来宾。
一个城市要打造自己的文化明星
最近报刊网站发了不少启功去世的消息,对启功的国学研究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也有很多人断言,说启功是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的去世,象征着我国的国学结束。吴巍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江山代有人才出,“文化大革命”照样没把国学绝迹,纵观历史,哪朝哪代,何时因某一个英雄人物、学问家去世,而从此再不产生这样的天才人物了?何况现在的中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是最辉煌的时期,如果国人重视,各阶层重视,注重培养,善于发现,中国照样能涌出无数个像启功一样的国学大师来。
当记者问到对深圳文化的看法时,吴巍极为乐观地说,一个城市要想树起自己永远辉煌的城市品牌,必须打造自己的文化明星。要善于挖掘、培养、发现、扶持文化人才,要敢于下功夫,下本钱。文化立市不是一句挂在口头上的空话,它要我们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去做许多具体的工作,一点一点的去做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明星。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个人素质很高,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我所知,深圳的文化人才并不弱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有些应该称得上重量级的单打冠军,在国内国外都很有名了,在深圳反不被人知。这就要深圳去挖掘,去组织,特别是流落在民间的艺术人才。一个城市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去打造自己的文化明星。深圳有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圳一定会涌现出一批自己的大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