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财经媒体的重要位置?为什么他们说得似乎大同小异的一些企业做法和管理思想会经常被不同领域的管理者们时常提及?
除了生意,企业家还在想什么
由今年春天开始,我一直忙于编辑一本有关20年来中国企业家所写文章的书。
在阅读数百篇更像是他们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灌输传播自己想法的文本之后,所幸的是,我还能找到近百篇具有生活和个性气息,围绕着人文和感受而展开的文章,虽然比起我和我的朋友们期待的数字和质量,还是有一些距离,但是总算可以让我完成这个看上去有点太理想的构思。
“对人生来说,20年是一代人的时间。对于商业研究者来说,20年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年份。”这段话是“狂热”沉迷于中国企业研究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经常强调的。
1982年,年轻的麦肯锡顾问汤姆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发表了改变当代管理潮流的《追求卓越》,而其研究方法便是以20年间成长性最好的43家美国企业作为基本分析样本,从而归结出了卓越公司的8大属性。
过去20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向真正的商业社会转型,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造就一大批类似IBM和GE这种级别的公司,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将成为中国社会在21世纪的重要愿景。
但是现实却每每令人难以如愿。虽然中国经济常常被称作增长奇迹,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依旧并不乐观。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的生命非常短暂。有研究称,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仅仅3~5年,大量民营企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走向没落,更多的则连创业期都没有熬过,中途夭折。生命如此之短,这与中国企业管理落后有直接关系,更和企业的首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缺陷密不可分。
这几年,在经管书籍迅速升温之下,很多企业家都能够头头是道地谈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回馈社会的长期使命”和“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实际做法之中,能够体现这一切思路的管理者还不是很多。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转型阶段的成功探索者,中国的企业家们身上存在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们显然是那一代人中几乎最勇敢、几乎最精明、遇上了几乎最好的机遇的人,他们把握住了社会变迁的潮流,提升了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他们之中有相当一批人,具有恐怕自身也难以完全驾驭的扩张本能,他们往往凭借对商业游戏规则的熟悉,利用社会规则的漏洞,在灰色地带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财富。
2001年,美国当今最好的商业史作家理查德泰德罗出版畅销书《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他为过去100年来美国最威风的7位企业家作了生动的列传,其中包括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汽车之父亨利·福特、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以及当今全球最高市值公司沃尔玛创始人萨姆·沃尔顿等。
在他笔下,这些MAKEBIGMONEY的企业家,个个骨子里面都是冒险家和变革家,他们都有超常的自信,无论如何,他们都只相信自己,经验证明这种自信是正确的,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是无限的,这种想法有时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
事实上,商业就是竞争,它能挖掘出我们最好的东西,可有时也会让人性的丑恶在瞬间膨胀。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曾经在某些方面打破过某些规则,有时候对规则的破坏让世界获得了加速度的进步,而更多的时候,它也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有人问我:你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没有诀窍,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所有的概念、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内在的缺陷,我就力图去找到这些缺口或弱点。”这一段话是乔治索罗斯的自述,用来形容目前的企业家同样适用。
李嘉诚每年一两次在长江商学院对着学生们的演讲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去年他在“奉献的艺术”主题下,用现代人的语境分析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人士:
“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深刻体会到世间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忌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他归纳的范蠡的性格,是不是我们今天时常见到的在胡记或者福记富豪榜上面出现的名字的这一群人神似的写照?
当然,我无意夸大,企业家们是否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实际上,在很多企业进入10年、15年乃至20年的周年的时候,他们都开始忙于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出版企业专著或者老总名言录,乐于争取受尊敬公司和企业公民等5年前10年前无人知悉的称号。我相信,这些看起来还有点生硬和笨拙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赢取一点媒体的注意力。本质上这些能够存活和发展得不错的企业,都已经有危机意识,明白在可见的未来企业需要这些元素才能维持更长久的发展。
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财经媒体的重要位置,为什么他们说得似乎大同小异的一些企业做法和管理思想会经常被不同领域的管理者们时常提及。因为商业社会需要有成功的企业案例和正面的人物标本。某种意义上,这些企业家就是他们同时代人经验积淀的符号,是一种具体的精神体现。
当然,李嘉诚也在演讲之中推崇美国伟人富兰克林的13个人生信条——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
我不知道李嘉诚是否做到了这些,但是我赞赏他的期许:
“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但愿有更多的企业家也能够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