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电影、拍广告、上电视、出书……可惜他并不是演艺圈儿明星,而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因为他,中国的楼市时尚化;因为他,地产界不断散发娱乐气息;也因为他,个人公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谈及房地产界得风云,不可能不谈到此人。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和户外广告上。
此人正是地产界当之无愧的“怪才”潘石屹,他是一个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的普通人。他出生于甘肃天水,年龄刚过不惑,吃过文革的苦,享过改革开放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
说起潘石屹,人们首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他开发的风格卓异的房地产项目,对他的印象是“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
80元“下海”创大业
潘石屹青年时在海南“炒房”赚到了第一桶金。万通新世界的开发使他一夜成名,现代城的建设确立了他行内的名人地位,长城“建筑师走廊”、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等项目的开发使他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在机关工作的潘石屹,首先打破“铁饭碗”,勇敢地揣着80元钱,到当时热火朝天的深圳特区“下海”闯天下。听潘石屹说,中国最早在海南炒房地产的可能就是他们万通的“六虎将”了(包括冯仑、易小迪等)。
然而当别人还沉醉在“炒房”的美梦里时,他就已经意识到了“炒房”的严重后果,并果断地撤出海南,北上京城重新创业。1993年他在北京注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其开发的万通新世界广场和万通发展大厦等项目,被誉为京城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大量投资了一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行业后,潘石屹意识到这种扩张一定会有损万通在房地产业方面的发展,于是他作出重大决策:离开万通,自立门户。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现在著名的“现代城”。“当时那里是红星酒厂,一片烂地,公司所有人都反对,但我却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一定会有发展,”潘石屹说。果然,现代城创造北京房地产史上很多奇迹。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潘石屹与众不同的“眼光”。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眼光,现代城项目从开发到销售,一直备受瞩目与争议。尤其是风格另类前卫的SOHO现代城,出现过夜间排队领号购买的热烈场面,创下了北京市销售楼盘的最高纪录,但也因观念相左而被业界同人竞相“批判”。
当现代城销售出现困难的时候,潘石屹又冒天下之大不韪,采用了末尾淘汰制,扭转了销售局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现代城的销售额创当年单个项目销售冠军。虽然末尾淘汰制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但是这种管理方式还是成功了。
“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自己想穿的衣,走自己想走的路,盖自己想盖的房子。”这便是潘石屹心目中的自由。
善用媒体秀透自己
把概念一次次玩活,把坏事变为好事,把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事情都变为公关和营销手段,在中国地产界,潘石屹可谓奇才,以致有人说潘石屹是中国最懂得危机公关的人,换言之,也是最懂得利用媒体的商人。
有关潘石屹的新闻总是源源不断。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也一次次地破坏游戏规则,因此而为众人瞩目。从氨气事件、无理由退房及其升级版有回报退房、零起价拍20次和解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合作伙伴同室操戈等,事情不一而足,说法有真有假,这些全被潘石屹笑呵呵地通过媒体告之大众。结果是,他的楼盘卖得更加火暴。
北京的地产记者都还记得,2004年春节过后,一篇名为《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文章被发往京城诸多地产记者的邮箱,其作者就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潘在文章中坚定地表示,北京的房价2004年一定会涨。他特别强调说,“在我所有的言论中,我从来没有讲过房价的涨跌,我从来不认为谁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价格。这样肯定地说还是第一次。”潘随后还多次重复他的观点。
一周时间,潘石屹的言论被300多家媒体、网站转载,他自己的建外SOHO项目春节后最高每平方米大涨了数千元。无独有偶,建设部9月20日在向部分新闻单位通报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文字稿中特别提到,“部分开发企业利用政策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恶意炒作,个别媒体不加甄别,大肆渲染,部分消费者跟风,造成局部地区、个别项目房价短期内非正常上涨。”有人士曾表示,文稿中提到的“部分开发企业”,主要就是指以潘石屹为代表的开发商。
近日,休息了半年有余的他又走到了台前。楼市进入九月后,他首先站出来表态
认为,北京楼市开始走出观望期。与此同时,其建外SOHO七期也于9月3日开始开盘对外出售。潘石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用建外SOHO七期的销售数字见证房地产已经走出观望期。
当记者问及他宣称楼市开始走出观望期是不是为了七期开盘出售打下伏笔时,潘石屹说,“这就是我们走出观望的具体行动,不是伏笔。我没什么偷偷摸摸的,我是商人,我就是销售房子。”
房产大亨的玩票生活
作为商人,潘石屹是在北京的文化圈里混得最脸熟的,且是最有人缘的商人。他马不停蹄地出席各种聚会,在自己“长城脚下的公社”为各种文娱活动尽地主之宜。
尽管专攻房地产,但潘石屹一直是娱乐圈的活跃人物。他先后接拍过摩托罗拉、IBM、索尼、LG的电视广告片。同时,他拍电影、出书、牵头办《SOHO小报》杂志,人们甚至在国贸附近的巨幅广告画上也能看见他的影子——带着黑边眼睛的潘石屹,脸上挂着一丝狡黠的微笑。
对于首次触电,在影片《阿司匹林》中出任男一号,与梅婷上演一段精彩的夫妻戏,潘石屹说,他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干房地产时间长了,总想尝试点别的什么,而拍电影一直是他心里的向往。据悉,该片将在明年情人节前后与观众见面,潘石屹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值得我们期待。
与此同时,就在近日,又有消息传出:潘石屹要从艺了。美国好莱坞一家经纪公司就要与潘石屹签署一个“艺人协议”,在中国拍系列电视节目。谈到即将签约的是美国好莱坞经纪公司。潘石屹说:“但他不给我发年薪,还要从我做艺人的收入中提成10%,而且合同还规定我收到的1万元以上的礼物也要提成10%呢。”
据介绍,签约该经纪公司后,潘石屹会在中国拍系列电视节目,据传会是像美国热门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那样,由节目组挑选16位候选人,来竞争一个在SOHO中国公司的工作职位。《飞黄腾达》节目要做中国版,以潘石屹的公司做基地,以潘石屹本人做主角。
不仅如此,他还不断涉足文化领域。2004年2月27日,潘石屹周末网上聊天首次开场,自此,每周五,潘石屹准时坐镇SOHO小报网(www.sohoxiaobao.com),与网友网上畅谈,回答千奇百怪的网友提问,其内容被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第一时间转载。这种网络的宣传,潘石屹也算是地产商中的首创了。
而与网络相配合的就是《SOHO小报》,小报文章经常请一些知名人士撰写文章,文法幽默,观点新锐,外观设计时尚精巧。这些刊物的邮寄对象除了名人,也常常邮寄给“留档”的记者。
而以《SOHO小报》为编委出版丛书也抢走了很多人眼球,包括《那一年》,其中数十位当红作家文章收藏在内,而《杂碎——关于京城的只言片影》,记录了当下时代的片断。正如某作家所言,文化人的手边都应该放一本《杂碎》。该书一共选了15个与都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和角度,如“小资”、“网络”、“全球化”、“偶像”等等。地产界的同行评价潘石屹是引领地产文化的人,潘石屹对媒体的了解和运用不亚于地段。
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却拍电影、出书、办小报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诧异,也不禁会问,这个人到底是“文化人”还是“商人”?
对此,潘石屹曾回答说,这种分类本身就不好,不要把人这么分门别类。在潘石屹的理论中,商人和人的关系就像化合物和元素。比如氧,可以与铁化合生成铁锈或者四氧化三铁,也可以和氢化合生成水。因此他尽量想做一个元素,可以拍照、可以写文章、可以开车、可以建房子、可以做商人,当然还有出书,做文化人。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专业特征太明显,就会阻碍他体验生活中原本丰富的东西。如果他除了做商人赚钱外对别的所有事情都没有了兴趣,他就不能体会到很多别的乐趣,生命内涵也会因此大大缩水。
潘石屹说:“有个建筑师曾经说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潘石屹对此觉得还不够纯粹。他觉得应该去掉所有的定语,只留下一个“人”字,活出人的本色就很真实,就很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与地段几乎是潘石屹事业的两个轮子,缺了哪一个也转不起来,而且还要协调地转。在未来扑朔迷离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向标榜自己已经娱乐化了的潘石屹又将上演什么好戏,走出什么样的轨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