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于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来说,是个很不平凡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兴业银行将完成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到上市银行的跨越,而他自己也将从此置身在广大公众的关注之下。
上午9点20分左右,高建平将带领全行明星阵容出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兴业银行A股上市仪式上。
2007年银行第一股
“外界看兴业银行上市是漫漫长路,长久的期待,我们的看法则不同,兴业银行上市是经过长期准备,深思熟虑,做好了战略选择。”高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笑言。
在2004年之前,在对待先引资还是先上市这一问题上,兴业银行还是有点举棋不定。根据当时的情形,兴业银行申请上市是大有机会的,但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他们最后确定,先通过引资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苦练内功,进而考虑公开上市。
尽管,股权分置改革等客观原因使得兴业银行上市进程慢了许多,但如今市场环境比起前两年却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才有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兴业银行。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兴业银行A股发行所冻结资金创出IPO申购资金的新纪录,达11614亿元,其中,网上冻结资金量约为9374亿元,网下冻结资金约2240亿元;其中签率仅为0.76843430%。
回忆起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的路演细节,高建平仍然难以释怀,一连用了三个想不到,“想不到投资者的回应会如此热烈,无论是一对一的拜会还是一对多的投资推介会,场面都十分鼓舞人心;想不到投资者问的问题会那么犀利;想不到,大家都认为兴业银行上市选择了一个好时机”。
谈及兴业银行的上市,高建平的神态里既有疲惫又有兴奋,他说,整个过程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就像一场“铁人三项赛”,高管人员几乎倾巢出动,一路马不停蹄奔波于全国各地,“接近两周时间,我们都在外面,留守在行里的连一个主管副行长也没有,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拍板”。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高建平不时地接到从福建打来的电话,他一脸无奈连声致歉,“行里还有一堆事情”。
被下属称作“工作狂人”的他也不得不坦陈,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但他觉得,还是物超所值,因为A股IPO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来进行计划的,并不单方面追求融资规模,之后兴业银行将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一定能为投资者提供较好的回报。
记者了解到,由于多年来,兴业银行的股东回报率一直位居各股份制银行之首,为此,其上市在行内也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由于是新年第一股,行内员工对申购显得格外热情。
针对该行在完成A股首发后是否还计划发行H股时,高建平说,兴业银行会根据需要来考虑未来的新股发行计划。对H股该行也有所准备,由于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具备,真正启动也会很快。
变身全国性银行
“小企业发展靠机遇,中企业发展靠制度,大企业发展靠文化。”在高建平眼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兴业银行才得以实现“省内银行--区域银行--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的四级跳跃,除上市之外,其中要属从区域性银行变身为全国性银行最为不易。
高建平更愿意用“更名之战”来形容这一变身行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恢复和组建一批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于1988年8月在福州成立,是继交通、中信、招商、深发展之后成立的第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与交通、中信等定位为“全国性银行”不同,福建兴业、深圳发展、广东发展等银行一开始被界定为地方性银行,这致使兴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地地道道的“福建省内银行”。
在成立后14年之间,兴业银行已经历了两个高速发展期,基本完成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布局:一次是1991年-1994年间,主要在福建省内发展,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年均增长都在50%以上;另一次是2000年-2002年间,几项业务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都在50%以上。
在他一手策划下,2000年兴业银行正式确定了建设全国性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并开始酝酿更名。
2002年6月,兴业银行股东大会正式通过更名提案,7月正式上报人总行,12月底获得人总行批准,2003年1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工商登记变更,从3月3日起兴业银行在全国各地的机构开始正式启用新名称。
“长达10年,我们一直为名所困,当时我们全国性布局已经基本成形,此次更名可谓实至名归,为兴业银行的日后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高建平直言不讳,正是基于此次行动,兴业银行才得以顺利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进而启动整个上市计划。
2004年4月,兴业银行引入了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TetradVenturesPteLtd作为战略投资者,交易价格为2.7元/股,是当时每股净资产1.5元的1.8倍;共认购9.99亿股,占当时该行股权比例的24.98%。
在高建平的思路中,对入资银行有十分严格的选择标准,出发点是引进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当时恒生承诺,在国内除兴业银行外,将不再与第三家合作,之后,恒生给兴业银行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支持,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都非常好。
事实也证明,对于兴业银行来说,通过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来实现业务的国际化与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条上好的捷径。更重要的是,引资成功之后,兴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既相对集中又适度分散,进一步提高了决策效率。目前,包括第一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在内的多家股东都希望增持兴业银行,对此高建平表示,为避免IPO变成定向发行,兴业银行决定原有股东都不增持,但不反对股东到二级市场上去购买股票。因此,对于兴业银行会被外资控股的担心自然也是多余的。
上海第一步
兴业银行走出福建的第一步,也是高建平领衔实施的。
1996年,当时兴业银行开始寻求跨省经营。当行里决定组建上海分行时,高建平自动请缨,任筹备组组长。
初到素有国内金融中心之称的上海,前有工、农、中、建等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后有交行、浦发行等扎根于当的股份制银行,而当时的兴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提及这段往事,高建平明显有些激动,“期间经历了许多大的变化,其中的酸甜苦辣、生动故事数也数不完”。
高建平回忆起开业那天的情形。陆陆续续有些储户办理业务,其中,有一位精明利落、略显干瘦具有典型上海特征的上海老者,存一笔数额不大的钱。他说,他就是想试试这家银行与上海的那些银行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会因为新开张,给客户一些优惠。
令高建平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这位老者又来到了行里,用上海话说,“我老婆骂我是神经病,把家里的钱都存到福建去了。”无论工作人员怎么解释,这位老者还是硬要把所有的钱取走。最后高建平自己也亲自上阵做解释,但这位老者的态度十分坚决,经手柜员只能为他办理销户手续。
这件事,高建平至今仍感慨万千,“当时的兴业银行,品牌与影响力都相当有限,客户有这种反应很正常,不怪他们,相反这激发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打开在上海的知名度,进而走向全国。”
在高建平的带领下,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当年就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为该行走向其他地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之后几年,兴业银行迈向全国的脚步一发不可收,并于2000年正式制定了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纵深发展、向北方沿海地区延伸、向中西部渗透、衔接境内外的总体思路。兴业银行先后设立了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重庆、济南、武汉、沈阳等11家分行和80多家经济中心城市支行,筹建成都分行、天津分行;开创性地以“按市场原则并购城市信用社”的方式设立了温州支行、义乌支行、台州支行;2002年又率先向人总行提出设立台北代表处的申请。
“在走出福建初期,当时的兴业银行常常被认为是福建一家不起眼的私有小银行,不可信也不可靠,因此,我们只能靠实力说话,慢慢消除人们心中的地方商业银行定位。”高建平说。
转投银行业
现年48岁的高建平,在金融圈内口碑极佳,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少有的银行家,而他却从不以此自居,“虽然我从业26年,不过是个银行管理者,从不敢自称是银行家。”
高建平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他希望做一些比较实在的工作,恰好当时听说正在组建兴业银行,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从此与银行结缘整整18年。
兴业银行的一般办事人员———办公室副总经理———分行长———副行长———董事长兼行长———董事长,从这一连串的职务中,不难发现,他几乎经历了银行的所有业务管理岗位。
一向行事严谨,不显山、不露水的高建平,此前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他今后可能要面临一个转变,作为股份公司的当家人,他必须高调地面对来自外资以及国内其他对手的竞争。
对此,高建平自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上市之后兴业银行将着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业务整合成3个板块,未来5年机构(公司、同业)业务的收入、资产比重逐步降低到50%;零售业务(信用卡等)提高到20%-30%,资金业务保持在20%以上。在询价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兴业银行募集资金需求情况、银行业的发展前景、银行业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市场认购意愿等确定。
与此同时,兴业银行将把此次公开上市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本行资本金,提高本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将根据实际需要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分支机构拓展、电子化建设、购建固定资产、资金营运等方面,以此为实现本行发展目标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提及兴业银行的竞争对手,高建平表示,挑战不是来自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而是自身。他一贯认可一点,即不怕别人竞争,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人物简介:高建平,男,福建安溪人,1959年7月生,197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历任兴业银行办公室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兼直属福州经济开发区办事处主任,兴业银行办公室总经理,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筹建组组长,兴业银行行长助理兼上海分行行长,兴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兴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主持工作),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