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近日宣布,2006年首次货币政策决策例会日程将由原定的1月31日和2月1日两天缩短为1月31日一天,以避免会议跨越新老两任主席的任期。这表明美国决策层已经在程序上确定格林斯潘将于明年1月31日卸任。
从1987年至今,格氏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呆了整整18年。对他,人们始终褒多贬少,但其成功秘诀何在,却众说纷纭。依笔者之见,如果把美国经济、世界经济比喻为两个舞台,格氏的确玩得转。
格林斯潘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的“守护神”,成就斐然:一则,促成美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经济扩张期,特别是将失业率降到4.6%,乃1970年代以来的新低。
二则,成功抑制通货膨胀。尽管今年油价上扬50%,但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增长率还是从1987年的4.3%降到了目前的3.2%。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日益减少,美联储达成了梦寐以求的稳定物价目标。
三则,货币政策调整适时、应对得当。在格氏看来,货币政策是一门艺术。他藉三种手段稳定货币体制:公开市场运作、调整贴现率和调整法定准备金。常用的是头一种,也就是买卖美国国库券———当联邦银行卖出国库券,相当于从市场上吸走资金,减少货币供应;反之则等于向市场注入资金,放松银根。格氏该出手时就出手,交替使用调息周期,遂成功护航美国庞大的经济体。
四则,风险管理手法独到。格氏曾正确预言1990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提高带来的安全、快速的新经济增长模式。至于资产泡沫,他通常都任由泡沫膨胀,然后处理后遗症。世纪之交股市泡沫爆破,美国公众收入及财富双双收缩,是为格氏最受争议的案例。
五则,富有个人魅力。作为美国经济信心的标志,格氏带领美国度过了1987年股市崩盘乃至2001年“9·11”等重大危机。他位高权重,却格外低调,在外人看来,几乎是神秘兮兮的。但在其治下,联储局的透明度却远胜从前。今年7月,联储局公开理事会成员的收入来源,格氏资产不过数百万,与他能够影响的财富相比,实在相差甚远。
他的舞台自不局限于美国,格林斯潘的大视野常为人称道。美联储虽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但货币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经济体的总产出,占全球生产总值的过半。换言之,美联储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神经,影响的不仅是美国经济的荣辱,也关系到整个“美元区”的兴衰。美国经济一方面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外部的影响。当前,对美国经常账目巨额赤字及其后果,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国际金融经济学者指出,巨额赤字将引发金融危机,接着也许就是漫长而痛苦的衰退;国内宏观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元贬值非但不是危机,还可能是一次加速增长的难得机会。一般对这样的争论,格林斯潘不予置评,但兹事体大,他还是表达了倾向后者的观点。
金融圈有句话,“全球都在关注格氏的皮包”。“皮包论”发现,如果格氏的皮包鼓鼓囊囊,那么他一定是要提升或降低利率了;反之,联邦贷款利率就不会调整。虽然决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格氏决策恐怕不太会太多考虑外人的感受,他甚至极少出国。那么,他要看谁眼色行事呢?当然是华尔街的大亨们,美国人相信服务于华尔街就是服务于美国利益。
目前,四个主要英语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经济表现亮眼,特别是金融和劳工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亚洲华尔街日报》近日戏称,也许澳大利亚央行行长麦克法兰是接替格氏的最佳人选,他从后者那里学会了太多东西,无论通货膨胀率,还是失业率都保持低位,达到了美国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中旬,格林斯潘要来中国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这是他第一次访华,也许也是他卸任前的一场压轴戏。不知道格林斯潘会对周小川说些什么,会对中国经济说些什么?他在美国国会就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举行的听证会上“含糊其辞”、“拐弯抹角”,只让有心人读得懂,这已为美国经济圈所公认。对于这种说话风格,克林顿评论说:“每次我们都不知道格林斯潘先生要讲什么,事实上在他说完之后,我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希望这次中国能听懂格老先生说了些什么。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