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法案要点如下: (1)规定美国到2020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2)引入了名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根据这一机制,美国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 (3)依据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将设置一个排放上限(CAP),这个排放上限将覆盖美国主要的经济部门,这些经济部门产生美国8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法案中的补充减排措施,如防止热带雨林砍伐的投资计划,将实现重要的额外碳减排。 (4)允许各企业通过植树和保护森林等手段抵消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求到2020年时,电力部门至少有12%的发电量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5)批准每年投资10亿美元,供新建立的燃煤发电站进行碳捕捉,要求2012年后新建成建筑的能效要提高30%,2016年后则需提高50%。 (6)法案授权政府限制工厂、炼油厂、发电厂等的排碳量,规定2020年时,排碳量必须从2005年的标准降低17%,2050年时降低83%。 若瓦克斯曼—马基法案最终获得通过并成为法律,全球碳减排权交易市场必将迎来爆炸性增长。2010—2019年,法案将为政府提供6930亿美元的免费排放配额,估计到2012年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价格将达到13美元。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6月19日的分析,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配额的价值将达到914亿美元,其中碳补偿的价值将达到133亿美元。按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的预测,如果美国最终通过了该法案,全球碳市场交易将会从2008年的1100亿美金上升到2012年的5000亿美金。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可能会达到3万亿美元。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十年来,美国近两届政府和五届国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从反对、质疑到关注、积极推动立法,也已发生明显转变。美国国会和各界都已经深刻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自奥巴马执政以来积极推动经济转型,敦促国会对气候问题进行立法,他一再呼吁美国必须转变生产和能源消费方式,因为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奥巴马认为,这一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也必然有利于美国经济在21世纪继续领先全球。 在6月中旬结束的波恩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提出了将各国分成三个等级并区别对待的建议,作为参加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策略,对此其他发达国家没有表示异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世界各国成功地连接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提出的“等级划分和区别对待”谈判策略,则希望具体落实各类国家不同的减排责任,以图打开僵局,为哥本哈根谈判定调。瓦克斯曼—马基法案在以后从议院获得通过并提交给参议院表决,美国很可能基于“等级划分及区别对待”的原则和该法案的框架,在今后的谈判中,寻求落实各个等级国家的相应权利和义务,把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权从欧洲人手中夺回来。 奥巴马的优势在于,他在布什政府所累积的巨额道义负资产的基础上,只要做出“变革”的姿态,就已经在为此庆幸不已的欧洲人那里赢得了分数。通过调整气候政策,严肃对待气候谈判,奥巴马已经把美国推上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领袖的道义制高点。如果说,瓦克斯曼—马基法案承诺美国承担强制减排义务是他递给世界的胡萝卜的话,那么碳关税就是他握在手中逼迫各国就范的一根大棒。

另外一根大棒则藏在碳减排交易的胡萝卜堆里。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国外企业要取得碳减排供应商的资格,必须该企业所在国家已经有强制性的排放额度目标,如果想以行业减排的方式来操作,也需要这个国家为该行业设置强制性的排放指标。不仅如此,美国还需要与该国签订协议之后,才能开始相关碳排放指标的交易。因此,尽管法案画出了10亿吨国际碳补偿贸易空间的大饼,中国企业也是国际碳减排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但从法案设置了一道极高的“门槛”来看,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行业限排等举措并与美国政府达成气候协议,这个饼中国企业一时还无法吃到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