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
重新储蓄与大萧条时代消费方式的回归 在全世界反思金融危机和消费形态关系时,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价值理念被重新提起。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华与放任的消费模式与社会潮流愈发违背。 美国人也开始存钱了。根据商务部2009年1月的数据显示,美国个人储蓄率达到5%,到2009年6月,这一数据攀升到6?9%,储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7680亿美元,这是自195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不少人不敢“今天花明天的钱”,而是未雨绸缪,为可能到来的更艰苦日子储备“过冬粮”。信用卡公司Discover的一项最新调查也显示,大约35%的受访美国人说,他们计划在未来半年降低债务水平,而另外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这么做了。此外,还有1/3的受访者说,他们计划把压缩下来的偿债转为储蓄。美国人炫耀谁的钱包里信用卡更多的年代,似乎过去了。 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储蓄率上升了,更换汽车的频率下降了,外出旅游的次数下降了,购物减少了,减少了对汽车、玩具、下载音乐,以及面包和牛奶之外的所有“非必需品”的消费。许多退休的老人重返职场:在过去一年中,有180万美国老人加入求职大军,比过去增加120%,其中年纪超过75岁以上者有80%增幅。 毫无疑问,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国人对工作和生活前景的不确定。战后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让美国人都深深体会到了经济危机的可怕。失业率不断上升,家庭依靠失业保险艰辛度日,这种日子可能还会持续更久,甚至到2010年失业率仍可能高企不下。更有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家庭财富完全从次贷危机中恢复过来,可能需要15年。 这种现象对汽车制造、零售业和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消费观念转变也因此带来了暗含的环境效益。
![第90节:低碳生活方式:消费心理的变革(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24441184100.jpeg)
人们开始使用节能日光灯,开小排量车,使用节能电器,开始使用自带购物袋而不是一次性塑料袋,开始在自己的花园里种菜,吃的菜也偏好“绿色”食品……甚至,连白宫也开始自己种菜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2009年3月为位于白宫南草坪的菜园动土。这块菜园种出来的作物将成为白宫大厨料理食材,成为给第一家庭、甚至国宴享用的桌上佳肴。 那么,丰裕时代的财富多少算够?悍马式美国消费理念已经背离了当今世界环保绿色的主题,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绝非“大为美,多即好”,“简约而不简单”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共识。从工厂到零售商都费尽脑汁来迎合这样的消费理念的转变,各行各业用各自的方式尝试阐释新兴的消费理念。人们开始返璞归真,享受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在环境问题阴霾下人类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新节俭主义应成为一种时尚 走向适度节制:重新定义必需品与奢侈品 奢侈消费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经济现象,早已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奢侈的含义究竟为何?研究“奢侈”一词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奢侈(Luxury)来源于拉丁文,原本是指非凡超强的繁殖力或创造力,后被法文所移植,被冠以充裕、富足、精细和精致之意,这也是现代奢侈所具有的内涵。西方学者对其作出了如下定义: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在其《奢侈与资本主义》中指出,“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而另一位德国人沃尔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认为“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而在东方,“奢侈”的含义似乎略带感情色彩,更加突出了财富和消费、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对立与统一关系,《国语》中便有“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的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奢侈一般是指花费大量的钱财以追求过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刘建湖、紫石:《关于奢侈品经济概念的研究》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