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第二次改革(11)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有效推动国内体制的改革进程。30年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后,全方位的、制度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体制的变革。我国在实现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立法、司法体制改革等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在推动其他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如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力市场体制等。

  3.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伴随着社会转型的进程

  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也是在社会快速转型背景下发生的。

  (1)社会流动带来社会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速度加快。199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不足3000万。到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超过1.3亿人党国英、许力平:“城市农民工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录于《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规模庞大的农民向城市迁移,一方面每年为城市创造巨大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消费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利益分化既带来贫富分化,又带来发展动力。改革开放30年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利益主体开始多元化,利益分化趋势明显。这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利益分化直接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例如,最高2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20%的差距,从2001年的3.81倍扩大到2007年的5.50倍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另一方面,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利益分化又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改革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自我归因”的文化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载于《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使贫富差距更多地体现为激励中低阶层向上流动。客观地说,没有这种利益分化带来的发展动力,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如此高速,改革也很难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

  (3)公民社会初露端倪。改革开放30年间,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其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民间组织角度看,30年来,民间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民间组织的种类大大增多;民间组织的独立性明显增强;民间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大。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7年6月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为35.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2万个;基金会1193个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第二节 发展型新阶段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

  发展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全社会的需求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的升级、从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的升级、从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人的自身发展的升级。

  一、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

  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需求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1.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到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6.3%,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43.1%。

  图2.9 1978~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9》。

 第11节:第二次改革(11)
  2.耐用消费品需求不断增加

  正如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我国已经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在食物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对住房、汽车、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普遍,大额消费支出持续攀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18940.html

更多阅读

第72节:第二次改革(72)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稳定和扩大就业,重要的是在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建立更加适合创造就业机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就业环境。  四、加强改革的综合协

第71节:第二次改革(71)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财政支出政策调整要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

第70节:第二次改革(70)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体制的内在矛盾。过去几年,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由于宏观体制尚未理顺,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

第69节:第二次改革(69)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一五”规划当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第68节:第二次改革(68)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办法,制定具体规则,规范问责程序,确保各级政府和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可问责。加

声明:《第11节:第二次改革(11)》为网友无色的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