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第二次改革(54)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0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大体经历了从排斥到承认、从相互否定到互为补充的转变过程。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框架;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九十年代初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实践看,政府作为市场培育者,在三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第一,放开和搞活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对农业的主要产品,比如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这样,一方面破除计划配置农产品的旧体制,形成了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又确定了政府干预农产品市场的合理范围,以确保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性。

  第二,在双轨制中逐步放开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的实际进程,对于奠定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第三,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经济的开放度。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迅速转化为开放型的经济体,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市场资本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调整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转型的过程。

  (2)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既是一个经济转轨的命题,也是一个发展的命题。从经济转轨的角度看,推进政企分开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从发展的角度看,推进政企分开,有利于增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进政企分开,关键在于政府从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即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参与投资建设、直接控制企业行为,转变为企业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

  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作为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有所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取得重大进展,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经济起飞的微观基础。

 第54节:第二次改革(54)
  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目前为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只有130多家,而且一半以上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且,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即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相当部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

  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总量已经达到65%左右。民营经济吸纳非农就业比重高达80%左右,并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活跃、最有生力、最有潜力的市场主体。

  外资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引进外资的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达到827亿美元,2008年1~7月,我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6,891家,同比下降22.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7.24亿美元,同比增长44.54%,2008年全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将达到1000亿美元。

  政府经济建设支出逐步下降。比如说改革的头十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的60%左右用于经济建设,虽然这个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前20年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小的。2003年后这个比例明显下降,当前大约为25%。

  第二,政府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型的客观基础已经形成。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过渡到发展型阶段,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成为主要矛盾。进入发展型社会新阶段,“发展性”压力凸显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全面增强,给经济运行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如果仍然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沿袭过去那种低成本扩张的模式,就会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使资源环境问题持续恶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18897.html

更多阅读

第72节:第二次改革(72)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稳定和扩大就业,重要的是在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建立更加适合创造就业机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就业环境。  四、加强改革的综合协

第71节:第二次改革(71)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财政支出政策调整要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

第70节:第二次改革(70)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体制的内在矛盾。过去几年,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由于宏观体制尚未理顺,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

第69节:第二次改革(69)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一五”规划当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第68节:第二次改革(68)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办法,制定具体规则,规范问责程序,确保各级政府和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可问责。加

声明:《第54节:第二次改革(54)》为网友長槍陪戰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