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调整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意味着从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实行的,实际上钉住美元的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将被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所替代。
新的汇率制度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人民币钉住“一揽子”货币,美元会依然是主要钉住货币,在“一揽子”货币中将占较大的权重;二是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更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汇率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三是政府不会放弃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不会任凭人民币汇率大跌大涨,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外向型转内需型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对外开放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增长56倍。我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起更是取代美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到2004年累计达5800多亿美元,经济增长的1/3,税收的1/4来自外资;中国国际贸易的持续性大幅增长,其1/3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在1美元:8.27元人民币水平,国际收支中贸易项目与资本项目年年双顺差,外汇诸备从1994年51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7110亿美元,出口的增长与外资的流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
这一次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是在人民币承受巨大升值压力下进行的;那么,市场压力会推动人民币升值,同时政府又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节与管理,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人民币汇率会在较长时期内呈现频繁小幅升值的趋势,直到恢复到均衡汇率。人民币汇率这种变动趋势会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影响。
根据分析,人民币被低估30%以上,意味着要达到均衡汇率,人民币未来会升值30%。人民币升值会打击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而据国内有关专家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就会掉到10%以下,如果升值15%,就会出现出口负增长。人民币升值会使外币资产贬值,会影响外资的流入;同时美元贬值与加息会对国际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国际资本在一推一拉两重作用下,更多的流入美国,更少的流入我国,我国的外资流入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后必然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导致外向型经济发展放慢,迫使我国经济从依赖出口与外资推动转向依赖内需的推动。即使在人民币汇率恢复到均衡水平之后,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来决定,再也不会出现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低位,从而导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的情况了。正因为如此,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成为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型的一个转折点。
催化经济结构大调整
我国经济失衡态势已渐明显,主要表现在总量失衡,内外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近几年内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的28457亿元增加到2004年70073亿元。大量投资形成巨大产能,近几年形成的生产能力增加近200%。新一轮巨大的产能过剩已经呈现。
例如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已使价格大幅下跌;除煤炭、石油等少数行业和利润加速增长外,建材、电力、运输、设备制造、电子行业亏损严重。这种供求总量失衡很可能会使我国经济步入长期通货紧缩。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数月下滑,物价正逼近零增长。
内外失衡表现在我国经济严重依赖外向经济,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已达70%,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长期双顺差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并最终迫使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投资与消费失衡表现在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下降。从1994年以来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2004年高达52%。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与投资拉动。
我国的经济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总会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会更早地突现这种经济失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会对经济失衡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降低进口物价。我国进口已占gdp的34%,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物价会下降,从而推动整体物价水平下降,有利于消费扩大。二是出口下降,加剧供求失衡。三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内资本对外国投资,不利于外资流入,从而改变资本跨国流动的格局。
因此,从需求面来说,会使总需求下降,抑制外需,推动内需;物价下降,推动经济进入消费时代,使内外需结构、投资消费结构进行调整。从供给面来说,抑制总供给;通货紧缩压力使投资利润下降,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进步,促使企业间并购重组,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进而会推动我国经济告别粗放型与外延型扩张,走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整体提质。
宏观管理方式转换器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弱。在1997年—2000年期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松信贷;可是那段时期内,中国存在大量的资本外逃,按照现有结汇制度,资本外逃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大大削弱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2003年以来,我国虽然还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大量资本流入,造成外汇储备大增,迫使中央银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大增,同时为防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还不好提高利率,使整个国民经济低成本扩张,积累金融风险。
实际上,市场经济国家主要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而货币政策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国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无异于“自废武功”。正是由于货币政策绩效低,而财政政策存在较大局限性,我国的宏观调控只能更多的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较少地采用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使宏观调控的效率大打折扣。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在实现总量平衡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促进结构的优化,释放或者削减经济风险。我国更多使用非市场化手段调控经济,在实现总量平衡的同时,却使经济结构失衡加剧,资源配置扭曲,积聚经济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我国宏观调控能更多的依靠货币政策,更多的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降低经济风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经济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