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范传馨,衢州市区人,63岁。1969年从越南战场退伍回乡,分配到衢县城关镇车辆修配生产合作社。1978年,被推选为车辆厂厂长。1981年,成立前程实业公司,迁址西区应家山。他创办的前程实业公司,高峰时,员工达到近千名,年产值3000万元,创造利润100多万元,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衢州28家骨干企业之一。
他声音洪亮,精力充沛,63岁的年龄,看起来像是50多岁。
退休以后,他也没闲着,每天依然在忙。他的身上,有着令年轻人都敬佩的干劲。
30年前,他就是以这样一种干劲,成为衢州工业的领头羊、拓荒牛。这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兵,在另一片战场上开疆拓土,他的名字至今仍为许多衢州人所熟知--
在衢州市区蛟池街一条窄窄的弄堂里,范传馨修了10年自行车。
1969年,他从越南战场退伍回乡,分配到衢县城关镇的车辆修配生产合作社,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的主要工作是修自行车,焊工、钳工、油漆工,他都干。什么活儿最脏最累,他都做。
1978年,他被社员职工无记名投票推选为车辆厂厂长,从此带领大家走上艰苦创业之路:从一个只有33名工人的小厂,发展到员工近千人的衢州前程实业总公司,下属8个分厂,成为衢州28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从修车铺开始,一个不死不活的小厂很快名声大噪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观念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都安于现状,所以起步是非常艰难的。”范传馨说,那时衢州的工业经济基础很薄弱,他所在的车辆社,全部资产不足3万元,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蛟池街一小间房子还是租来的余家祠堂,30多号人,一年生产300辆三轮车。此外,在城里有五六家店面,修理自行车,可那时候街上自行车也不多。一年下来,总产值只有20来万元。“只能说略有节余不亏损,根本谈不上积累资金再发展。”怎么打破僵局?范传馨就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要扩大生产,要有计划钢材、计划配件、计划任务,那年代什么都要讲计划。他就跑到金华地区五交化站、跑省商业厅五交化科,去争取计划外指标,后来终于争取到每年增产指标300辆。
还有一个办法,是见缝插针,从社会上揽三轮车生产任务。他听说杭州环卫处需要扫垃圾的三轮车,就去跑;听说全国有订货会议,就去赶。总之,想尽办法四处揽活。
他有个亲戚在上海,通过他挂上了上海永久自行车厂。那是个4000人的大厂,厂党委书记是个女的,解放前是地下党,姓刘。范传馨当时就想拉点指标,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去找刘书记,结果每年拿到500辆至1000辆自行车的“十大件”:车把、三角架、前后钢圈、泥板、链条板、踏脚……分期分批拿回来装配自行车。结果轰动一时:衢州市五交化总公司一年拿不到300辆自行车,他范传馨一年有500辆1000辆,150元一辆,各路人马都来抢购,一个不死不活的小厂很快便声名大噪。
有了钱,范传馨就想建厂房。1979年,他在土地巷买了200平方米土地,花几千块钱造了幢三层楼,这下他们车辆厂有了自己的房子。第二年,又兼并了一个钣金白铁社。对方有40多人,一墙之隔,推倒围墙,两家并为一家,就有70多人了。
1981年,他又在蛟池街建了一幢7层楼的职工宿舍。这是当时衢州市最高的楼房,后来还听说衢州二中的学生有一个考题,问衢州最高的房子在哪里?标准答案是“车辆厂宿舍”.那幢楼现在还在,就在蛟池街上。“当时只有国营单位有宿舍,集体单位没有的。解决了职工的住宿实际困难,大家的干劲马上被激发出来了!”范传馨当时就有那么一股精神,30多套房子,按打分、论职位,他理应享受一套,可他没要。“要了以后就没有号召力了。”
另外,他还把没什么收益的修车店面改成了五交化商店。效益好了,还解决了内部一批家属的就业问题,职工们干劲十足,企业开始蒸蒸日上了。
攀高亲、学技术,曾经的小厂实现了大步的跨越
经过两年的艰难起步,蛟池街的地也不够用了。“螺蛳壳里做道场”,范传馨难以施展手脚。1981年,小厂已经更名为前程实业公司,升为县属企业,范传馨准备与巨化机械厂搞联营。一个小厂,想跟省属企业攀高亲,难吗?难!
“亏了当时的姚云市长,我们衢州市的第一任市长。他夫妻俩给拉的线,这才让我们一个小企业敢跟大厂联营。”范传馨说,姚云认为巨化是个化工大企业,衢州是化工城,不能连制造化工设备的工厂都没有。压力容器制造属特种行业,难度很大,当时只有巨化机械厂会做。
在二轻局帮助下,前程实业公司迁到西区的应家山,成了衢州市第一家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就现在衢州学院(筹)的对面,那一片黄土丘陵上。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个厂怎么办?范传馨开始做第二步文章。他们与浙工大技术合作开发甲醇化学反应器。
从一个小小的修自行车的单位,到成为制造化学设备的工厂,这对前程实业公司来说,是一步不小的跨越。工人们在巨化机械厂技术人员手把手的帮助下,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接下来,他们开始向大城市进军,与上海有色金属总公司下属的电解锰厂联营。衢州人去跟上海大公司联营,没有人敢想敢干。范传馨捕捉到信息后,一趟一趟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一遍一遍谈判也不知道谈了多少遍,最后,终于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1988年8月,范传馨接到上海方面电话,让他赶到上海,参加第二天一早跟日本商人的谈判。当时他参加市政府在开化古田山的会议,晚上七点钟出发奔赴上海。没想到当晚一场强台风登陆,造成杭州等地通讯、供电全部中断,大树被连根拔起。台风中,连汽车都发飘了。就是那一次,范传馨差点丢掉了性命,夜里三点钟,他还在行驶的车里睡觉,没想到车子进入上海,突然在大风中失控,一头栽进了河道。被人救起以后,他全身缝了20多针。
就是这样,范传馨第二天一早,仍然戴了个帽子掩饰了一下伤口,去跟外商谈判。
就是以这样执著的精神,范传馨愣是把一个上海的国营大厂“拔点外迁”到衢州来,当时投资1000多万元。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第二年达到了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连续三年占据衢州出口创汇的第一名。当时一年创汇100多万美元可是不得了,每年都得到市政府表彰。
41天的奇迹学来“深圳速度”衢州的第一个“IT企业”落户下张
范传馨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他曾以41天的速度,创造了一个“浙江省首家”.
1982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范传馨跑深圳跑得最勤,为什么?在深圳他可以感受到很多新鲜的东西。有一次,他在街上闲逛,看到店面的门是卷闸门,特别新颖。那时浙江还没有企业生产卷闸门,也没有人用这种门。
他当即通过一个广东亲戚,联系上了当地老板,又带着银行的工作人员赶去了。银行人员看了以后,当场表态可以提供贷款10万元。紧接着,范传馨又带了六七个工人去广东培训了一个星期。深圳流行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这样,从考察、买设备、培训员工,到投产,仅仅用了41天--他范传馨也创造了一个“深圳速度”.
这个厂是个“短平快”项目,投资不到10万元,一年能创造200多万元产值、30多万元利润。
范传馨积极捕捉信息,还先后与两个港商合作,办了两家中外合资企业。衢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是二轻下属的塑料一厂跟一个台湾老板合资的,生产遮阳棚。第二家,就是范传馨跟港商合作的生产松紧带项目。
他跟港商合资的另一家企业,是生产3.5英寸电脑软盘的高科技项目。当时是1992年,衢州还没有多少人见过、使用过电脑,软盘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人用了,但是当时是惟一的存储设备,一张盘的容量是1.4兆。这个项目要是放到现在来看,肯定也是一个“IT企业”了。它也是浙江省首家生产电脑软盘的企业。
1992年,位于下张的衢州经济开发区第一号地块,就给了范传馨的软盘项目。时任市长的郭学焕亲自参加剪彩、奠基仪式。这样的一张软盘,出口价值是18元。市场上要卖80元一片。
前程实业总公司在衢州很快奠定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员工达到近千名,年产值3000万元,创造利润100多万元,成为衢州28家骨干企业之一。
为了鼓励范传馨,当时二轻局奖励他一套房子,但范传馨没要。这个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只有一句话:“我要了这房子,下面的人怎么办?”
这么多年过去了,范传馨依然张口即能流利背出《毛选》中的那些著名篇章。“我许多战友牺牲在异国他乡,他们得到什么?看到什么?我有今天,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前程实业公司的发展历史,证实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正确性,这是一条富国强民之路。”范传馨说,“前程”的发展也是衢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衢州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今天的衢州,让他感觉了不起。“曾经是二轻的下属企业,一个通天星,现在就是十个亿。一个元立,就是几十个亿。”
有人封他为衢州的“步鑫生”,30年创业最大的感悟就是改革与创新
范传馨曾经是衢州工业界的风云人物。
他的出名,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更在于他虽然只上过6年小学,但他善于学习,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走出了一条改革与创新的道路。
当年范传馨有个外号:衢州的“步鑫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成为挑战旧体制的勇者、改革的明星,同时也受到很多非议。而范传馨也走了一条勇破旧观念的路子--
1979年,范传馨上任厂长之初,想尽办法从杭州环卫处弄来三轮车指标后,改变了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旧体制。那时发的钱,除了工资和米贴,没人敢越雷池一步。固定工资多少都有档案记载,高一点就是非法。但范传馨为了把计划外的任务完成,叫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每个月多发15元钱。这钱当时还不叫奖金。那时范传馨自己一个月工资才34元,豆腐干才一毛多一斤,这15元钱让工人们上班充满了激情。
结果消息被城关镇领导获悉,在会议上不点名批评了范传馨。可范传馨脾气有点倔,当时就顶了一句什么。当时上面还让他把给工人们发的钱退回来,他仍然顶住了压力没退,“这要是退了,工人们还会有积极性吗?”
以前社会上有这么一种比喻:“国营企业是猪,靠人喂他吃;集体企业是鸡,自己找食吃;乡镇企业是鸟,满天飞,饿不死。”范传馨的企业是自己找食吃的鸡,乡镇企业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1981年,他最早开始实施工时定额管理,取消工人固定工资,实行多劳多得,结果也是受到了工人们的拥护,企业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连续3年,每年产值翻一番。
有一年,时任衢州市工业副市长的郑耀贵,在一次会议上说:“像范传馨这样的厂长,如果能用复印机复印几十个,我们衢州的工业就有希望了。”
这句话范传馨一直记得。他说自己正好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让他从一个普通工人,锻炼成工业企业的弄潮儿。
至今让范传馨颇感欣慰的是,几十年来,从他手下走出了一大批精英,他掐着手指,报出了一个个名字,这些人有的已经成为衢州商界的名人,有的在深圳、上海等地做大老板,有的身价已达几千万。而曾经,他们很多人,都是范传馨手下的普通工人。
“前程实业传播了一种创业的理念,一种改革的精神。”至今,范传馨仍闲不住。他说他依然觉得自己很年轻,享不尽看不够现在的好日子。他引用了一句歌词表达他此刻的心情:“我还想再活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