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考虑自主权,如果不能说了算,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与人合作就容易做偏了。”释永信说。接管昆明官渡的寺庙时,他坚持签署协议,“按照传统习惯地方政府下文僧人进驻就可以了,我感觉那样没安全感。派一支僧团过去了,千里之外,等游客多了,他感觉不需要你和尚了,就给我撵跑了怎么办?或者做不好的话也把我撵跑怎么办?用协议的形式确定寺庙的法人地位,确定我的权利,他就不好撵我呀。”
至于正在筹建的博物馆和少林医馆,他觉得暂时没有办法吸引外部资金,因为“这些部分涉及少林文化传承问题,投资商会急功近利,我要考虑传承,不容易合作到一块”。
历次品牌争夺战暗示了他力求“自主”的一斑。如今不仅是少林寺,连“少林”也在注册范围内,国家商标局最初不认可这一请求,曾几次驳回,认为两者可以分离,理由是有白云寺、白云观,但“白云”谁都可以用。释永信锲而不舍,几次提交议案,后来才达成广泛共识。
释永信的好学令人印象深刻。他学历不高,但博闻强记,文字直白练达。据胡葆森回忆,有一次看到释永信和几个新加坡客人讨论资本市场,让他大为吃惊,“谈得不一定有多深,但基本概念的理解都到位,对一位方丈来说很难得了。”
非但擅于活学,他还擅于活用,2008年5月,少林寺山门右侧开了一个小店,日常用品在里面都改头换面,例如“梅花桩CD架”、“铁砂掌果盘”,顾客在达摩祖师圣诞日还可以去淘宝网参加禅意商品特惠大酬宾。这是“少林欢喜地”的旗舰店,别以为就是一个纪念品流通处那么简单,它就像是IBM的“共享体验中心”模式,游客不久后可以通过这里体验僧人行走坐卧的生活,当然,“为了支持佛教事业”,一定花销还是必要的。
据说五六年前释永信就有这个想法,一直在酝酿分析,目前聘请的是出色台湾人职业经理人做店长,属于实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据传,释永信曾读过MBA。但当《中国企业家》问他在哪读的,他有些不悦,侧了一下头,“下一个问题。”
俗家高手
僧俗两班共建少林是释永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他了解每个人的特点
释永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僧俗两班共建少林是他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一个心甘情愿隐藏在他背影中的复杂群体,恐怕是中国最独特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基本上,他们既是他的“粉丝”,也是他的智囊。
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华阳是个有趣的人。
他干巴巴一团精气神,再没意思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也让人想听下去,声音抑扬顿挫,韵律明显,说到兴奋处,会像戏剧演员把瓢泼大雨般的句子倾注给观众,脸上每一块肌肉都在调动对方的情绪。
这不奇怪,他虽然不是演员,却是个货真价实的导演,电影《桃花灿烂》、《精舞门》就是他的作品。
说他是导演还不全面,他还是编剧、制片人,也是个成功的营销策划人,有个广告传播公司叫“神兵天将”,还开了一个叫“黑三娘”的连锁餐厅,现在最常用的头衔是少林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秘书长,而他最看重的头衔,是释永信嫡传弟子。
傅华阳握手力度重,他自称自幼习武,学的是峨眉派功夫。2002年,少林寺完成第一阶段的品牌保护,酝酿下一步品牌拓展,有人向少林寺介绍了傅华阳,于是钱大梁邀请傅华阳在初冬第一场雪时到少林“结个缘”。
“白雪皑皑的少室后山,那种刚劲勇猛的骨骼呈现出来,操纵着五岳的气势。”他如此描述与释永信的初次见面,“山门前有冰凌,阳光照过来有点耀眼,一个大胖和尚,红光满面,笑容可掬,正在等我。我一下感觉自己真的成了游侠,他看了一眼我的名片,说‘神兵天将’,好啊,护法金刚。”他瞪圆了眼睛,“真的,这不是我编的,这就是机缘,我也希望离世修行,让自己归零一下。从此开始研究少林文化的内涵。”
从2002年到2005年,傅华阳并不在少林寺“核心团队”,像是编外参谋,2005年秋他正式皈依,成为“延”字辈弟子,释永信给他赐法号为“坛”,“开坛讲经的‘坛’,六祖坛经的‘坛’,很少用它来入字,我觉得这个名字很稳健,师父也说很有福报。”
不知释永信选择这个字是否别有深意,希望借助延坛的一张好嘴传播少林。傅华阳不久成立少林文化传播公司,运作功夫之星,筹拍电视剧《少林僧兵传奇》、电影《新少林寺》。这只是他宏大梦想的一角,他还要做“反映僧人生活的高雅艺术剧”,开发“少林寺家族形象”的大型动漫,并且像《功夫熊猫》学习,把少林武僧和12生肖拍成3D电影。
“少林文化传播公司大概就相当于少林寺宣传部、文化部、广电部、外交部、商务部,”他喝了口水,“我们要把中国功夫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是那种飞来飞去的妖魔化,也要把真正的修行人的快乐告诉大家。”
根据一位少林僧人的记忆,傅与少林寺结缘的场面没那么浪漫。他印象中当时傅有三个请求,其中两条是少林文化传播公司在上海或北京办公,但注册地要在少林寺常住院;请释永信收他为弟子。傅对该传言很不满,“寺院的公司当然要设在常住院。公司怎么发展不是我说了算,由师父决定。少林寺是资源中心,上海是研发中心,北京是公共关系和宣传中心、项目管理中心,我本来要三地飞。至于皈依,少林寺对俗家弟子素质要求非常高,不是我想拜师就能拜师的。”
“傅华阳是放大了少林寺‘江湖’那一面的人。”一位接近释永信的人评价。
少林实业公司看起来不太像个公司,其总经理钱大梁也不像商人。记者跟他初次见面,是在郑州新闻大厦10层,他和两三个人共用一个办公室,门口放了一堆《易筋经》的光盘。他消瘦,谈吐条分缕析,看起来不到四十岁,但实际已年过五十。
“也不学,也不商,弄时间长就成混子了。”他自嘲。
钱大梁的人生划了个大圈,大学毕业之前崇洋,看不起中国传统文化,后来到河南接触到当地民俗艺术,突然迷恋得一塌糊涂。他曾在政府机构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办了一份报纸,心气很高,不成想累倒了,腹泻,泻得天昏地暗,走路打晃,整个人一下萎缩了,就这样每天晃晃荡荡的,偶遇释永信,释永信希望他能给寺里的品牌保护帮帮忙,他一想正好,说不定可以学点功夫,沾点仙气什么的。
最初钱大梁对释永信没抱太多希望,觉得他不会坚持很久,即使坚持也不会有结果,没想到这一帮就是十多年走下去,“少林寺文化层次太丰富了,每次进去都会发现一个新天地,再向前走又是一个打开的世界,一环一环套进去出不来了。”
释永信说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长期赔钱运作。查阅当地工商资料可知,公司成立几年后,在2003年才第一次缴税,因为当年有一家台湾公司向公司支付了38万余元的无形资产管理费,是公司第一笔收入。
“要想短平快地变现少林寺的品牌资源,有很多方法,外国人来了拿一百万我就卖给你,他们高兴得拍手笑,我们马上得一笔钱。如果大和尚、我,想利益最大化,根本不用走现在的路子。”无论多么激动的事,他说起来都很平静,“这么多年,我不愿意接受采访,也不愿意解释,嘴巴说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是空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很多不同的理由。我希望做出来,大家回过头去看。”
“你想像不到吧,这里都是在做义工,一般工作人员一月拿一千块钱的工资,我不拿工资,十年大家都是这样。”但他没有透露自己的生活来源。
据释永信一位朋友说,钱大梁做生意的水平一般,但属于“真正把生命都交给了少林寺的人”,他对释永信非常尊敬,释永信也很信任他。大和尚出国通常由他陪伴,护照都换了好几本。
还有一个核心而低调的人叫阿德,他如同《天龙八部》中藏经阁扫地的老僧。
少林寺出版机构少林书局由阿德负责,但他不算是职业经理人。傅华阳也常常去向阿德“问道”,据他介绍,阿德是著作等身的史学家,“纵览古今,绝对的隐士,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