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们再一次调整品牌战略,定位为“嵌入式厨房电器”专家,也就是说所有外置式的厨房电器,方太将不再涉足。
我们的品牌战略还有一条,就是不轻易打价格战,将来的竞争肯定会进一步升级,但我们自己的品牌定位是,方太不仅仅是实用产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经济观察报:你一直拒绝方太上市,原因是什么?
茅忠群:我的考虑是,方太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上市公司会把利润和股东回报放在第一位,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品牌和企业责任。所以我们一旦上市,股市就会成为一个“指挥棒”,就会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我们制定战略就会受到各种干扰。而如果不上市,企业的战略方向就很容易落实。
经济观察报:但是企业上市之后,资金充裕了,也会有更多进一步做大的机会。
茅忠群:任何事情有所得,就会有所失。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要强调快,而是要适当的慢。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但能得到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战略是,不把利润和规模放在第一位,很踏实地发展这个企业,不想做跳跃式发展。
经济观察报: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茅忠群:没有过。我们没有进行股东分红,利润全部都用来再投资。目前,方太产品的价格比跨国品牌要贵10%以上,而且方太已经占领了高端市场30%左右的份额。不过,我的梦想现在还没有实现,方太真正的国际化可能要等十年二十年之后。有一些企业赚了钱就开始涉足其他产业,但是我不会,我要把最充足的资金放在长远规划上,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
全员创新与充分授权
“我鼓励员工不要认为没见过、没听过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重要的是,你不要以为没见过、没听过的产品没有市场前景。”
经济观察报:据说,方太的核心管理团队是一个“空降师”,高管来自不同跨国公司的中高层,你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企业文化冲突?
茅忠群:有两个准则,一方面是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是充分沟通。很多高层都来自世界500强企业,他们以前各有各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和思维习惯很不同,走在一起会产生一些冲突。我解决的办法是一个一个沟通,美国公司、日本公司、韩国公司,这些公司文化各有优缺点,我自己先把它们归纳出来,然后大家坐下来反复讨论,再形成共识,一起去推行。
经济观察报:他们给公司带来哪些变化?
茅忠群:这些高层中来得最早的,在方太已经呆了十年了。十年前,我对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了解的比较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质量控制的很多理论。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评定这些核心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做得不好怎么办?
茅忠群: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不管是谁都会按照制度办事,高层也一样。也有做得不好被淘汰的,第一次年度绩效考评得C的话,不会被立即辞掉,第二次再这样的话就会被淘汰。我觉得整个体系还是比较温和的。
我对管理的认识是基于自己的性格,选择授权式的管理风格,设定目标后,工作交给部门主管。老一辈先要怀疑人,我是先相信人,这样不会很累,当然前提是选对人,充分信任别人,才能挖掘出员工的最大价值。
我还会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给员工写信,比如对杭州湾滨海工业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我就收到了650多条建议。
经济观察报:公司的重大决策都是怎么制定的?
茅忠群:最初的战略基本是都是我一个人定的,我很坚持。现在随着管理系统的完善,我们高层定期开战略会议,进行充分讨论,有些想法我提出,交给他们谈论,我可能会去引导,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共同的决策,不会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比如我们去年投资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目前是全球同行业中最大的研发中心,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集体做出的。
经济观察报: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你们在研发投入上是怎么规划的?
茅忠群:每年我们会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发中去。目前研发队伍有200多人,拥有国家专利300余项。我们的品牌定位的三要素是设计、技术、品质三个方面,要想领先,必须强化技术,因为你要品质好,要技术领先,很多事情要反复试验。
我们在研发上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解决测试用户体验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是国家标准中没有设定的。这些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标准,也是我们的竞争力。比如老的国家标准中对油脂分离度和气味降低度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我们会发现需求,会建立这样的项目,在新标准修订中,我们建议把这些加入到国家标准。
经济观察报:整个研发流程是怎样的?如何控制风险?
茅忠群:我们的实验室分为技术开发区、使用环境模拟区、产品可靠性试验区以及品质全方位检测区等等。每个部分的实验设备,都是按照员工提出的业内最高标准配备的。研发流程有四个决策评审点,即概念、开模、产品上市前质量监控、产品淘汰阶段。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四个决策点,其中淘汰阶段就是产品上市两三年后,我们就要决策是否要对该产品进行淘汰,这些环节我都要把关。
我们有一个名为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负责“把关”,从创意的产生,到进入正式的研发,到开发模具,再到最后的量产上市,这个机构会进行三次“会审”,这一过程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同时也保证了市场的接受度。
除此之外,我们的研发还采用了IBM的IPD模式(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一个产品研发周期太长了也不行,一般都是1-2年的研发周期。IPD模式是,一个产品研发之前,要先立项,成立开发小组(其成员来自生产、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根据不同的需求提出意见,并付诸实施。这一模式加快了产品的开发速度,更重要的是,产品开发变得有针对性,适应市场的需求。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
茅忠群:2003年,我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拆墙行动”,把各部门之间的墙都拆掉,让大家有充分沟通的机会。研发中心,营销系统的市场、销售、服务、物流等部门,制造系统的采购、生产、品质等部门,都把连接彼此办公室的墙壁全部打通了。其实我们要拆掉的不仅是有形的墙,更是心理的“墙”。
公司各个部门要互动起来,可以互相提建议。设计抽油烟机也要懂灶具,做销售要关心客服部门的用户反馈。部门的本位主义要不得,所以我们部门之间的墙都打通,部门之间没有环境的界限。各部门等于是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员工可以很方便地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我们的研发部门也是这样,研发人员没有固定的座位,这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多去沟通,能够充分创新。我不希望员工独自拘束在座位上,非常鼓励一些偶然性的互动,也许你偶然和同事聊几句,能够聊出新的创意来。
经济观察报:你是要建立起一个全员创新的文化,怎么从机制上进行鼓励呢?
茅忠群:我的目标是让最基层的员工都来关注品质,并对创新产生兴趣。
首先,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有一个“不说不可能”的原则,这是我提出来的。我鼓励员工不要认为没见过、没听过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重要的是,你不要以为没见过、没听过的产品没有市场前景。事实上,它们可能会卖得更好,所以我要求研发人员开发出的每一个型号都必须是创新的。这种创新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产品功能、技术上入手,另一方面,要在工业设计上寻求突破。
从制度上,为了鼓励创新,我还在公司里建立了品质管理圈。这是一个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从中诞生的创新非常多。通常是某位员工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和几位同事组成小组,向公司申请项目,在三到五个月左右完成,公司会拨给一些经费。虽然这类创新所创造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相对有限,最多的20多万元,少的有时只有几千元,但是,所有的创新都获得了同样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
员工的创新意见,我们管理层都会很认真地讨论和落实,比如对于实验室的设计思路,他们提出的想法,很多都实现了,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一直保持着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