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游客到了阿联酋的迪拜,坐上出租车,的哥一眼就能认出其国籍:“这里中国人很多啊,温州人有1万人,义乌人2000多,台州人1000左右。我们称这里是‘中东的香港’。”
一个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现满眼都是中东商人,一打听,常驻义乌的中东商人,至少有6000人,义乌的绰号就是“小阿拉伯”。
这一切,很大程度要归功于42岁的童昌茂。他是第一个去迪拜经商的中国“倒爷”,又是第一个把迪拜人带到义乌的人,他为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民间贸易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6年,童昌茂30岁,中学毕业后跟人学做生意。凭着商人的直觉,童昌茂很快发现“外贸生意”已经逐渐成为了经济热点。但浙江距离当时热门的中俄边贸线太远,想做“边境生意”,必需另辟市场。
去哪儿呢?一个常年跑外贸的上海人对他说:“阿联酋是一块黄金宝地!”童昌茂忘了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什么外语也不懂,孤身一人登上了去阿联酋的飞机。“在迪拜市的木须巴扎小商品中心,一件中国大陆货也没有。我壮着胆子,靠打手势、按计算器、用钞票比划,硬着头皮做了10天市场调查。”
迪拜的商户见他顶着高温,汗流浃背,语言不通却能推销东西,对他很是佩服,又不知道他的名字,便干脆叫他“Chi-na”(中国)。第二年,当童昌茂带着几十万元资金和义乌饰品再次来到迪拜时,木须巴扎小商品中心的人很惊讶:“看,那个China又来了。”
然而,迪拜当时的饰品市场,基本被台湾商人占领。童昌茂挨个摊位苦苦比划,一个月之后,终于收到了第一张价值8万美元的订单。很快,迪拜市场就领略到“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
到2003年,童昌茂决定“换个方向”,把迪拜的商人引到义乌来。他带来的第一个迪拜商人名叫亚民,是阿尔及利亚人。第二个跟着童昌茂来中国的迪拜商人,只带了20万美元的货款,却采购了50万美元的货物,童昌茂为其垫付了30万美元的货款。此事在迪拜传为美谈。
如今,义乌市场每年仅发往迪拜一地的商品就超过两亿美元;阿联酋也已成为义乌市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