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大师教你看大势》
尽管并购交易中的贷款出现高潮,但索罗斯相信信贷事实上会走向紧缩。他认为,融资并购造成了经济萧条。垃圾债券的盈利趋向于拖累利率,与此同时,企业的现金流被吸入债务的偿还方面,而不是实体经济方面的投资,这也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他理想中的情况是不断攀升的股票价格将会抑制并购浪潮,使投资转回到实体资产上,消费者将开始增加储蓄,而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得以缓解。但是他看到了大量的障碍——住房和消费信贷越来越宽松,银行里仍然充斥着大量的国际坏账,即将到来的石油价格崩溃将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抱着有意嘲讽的心态,他将很有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中的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回归,在这里,他所指的是19世纪那种张牙舞爪的资本主义。他担心,如果政府放弃对美元贬值的监管和对金融方面过分行为的限制方面的努力,这种情况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会使那些想保持帝国循环的势力得以增强,并且允许失衡的情况继续出现。“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企业在过去已经造成了可怕的结果。”他写道,“我们要再次重复同样的经历吗?希望不是……自由市场体系的致命裂缝是其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性。” 如果帝国循环不再持续,那么,他认为在短期内有可能出现“一生中最大的牛市”。尽管他认为长期保持现状的长远后果十分可怕,但是他将让自己处于可获取最大利润的最佳位置上。在12月中旬,基金现值达到了8?9亿美元,从日记开始记录时的8月算起,获利37%,如果算整个1985年,则达到了80%。 这本日记一直记到了1986年10月。他的交易模式都大同小异——他保持着完整的投资理念,但是仍然为紧跟市场的微小调整而快速地频繁进出。短期的变动通常并不成功,但是由于他在把握市场宏观面时大方向是正确的,因此他总体的成果继续保持着可观的态势。 比如,他于1986年1月在大部分的投资工具中都开了多头账户,按照他的“一生中最大的牛市”的假设进行操作,随即又认为他的投资已经过度杠杆化,并决定急剧地收缩——这正好错过了一波较大的市场升浪,使他又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当然,他并没有真的错过这次拐点;这只是说如果他采用风险更高的配置,他赚得应该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