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乐福超市长长的调味品自选货架上,“阿香婆”、“老干妈”、“老干爹”、“老嫂子”、“懒大嫂”等外埠辣酱品牌琳琅满目,仅“老干妈辣酱”系列就有“豆豉鱼”、“辣子鸡”、“辣三丁”、“风味豆豉”4个品种,售货员路小姐告诉记者,在印象里就没有见过京产辣酱。
在西单地下超市,工作人员徐辉小姐说,外地辣酱走俏,北京辣酱少有问津,已经是几年来的事实。
京城有悠久的酱菜生产历史,也不乏百年的“老字号”,但得地利之便的北京辣酱在市场上鲜见踪影。为什么我们的“六必居”抵挡不住“阿香婆”呢?
辣椒糊和大豆酱是生产辣酱的主要原料。“六必居”生产的“辣椒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老北京至今提起仍赞不绝口,1997年,“阿香婆”就曾到“六必居”采购辣椒糊和大豆酱,为自己的产品提供原料。当“六必居”发现自己的原料为他人做了“嫁衣”,作为一个老字号坐不住了,他们停止了为“阿香婆”供货,转而开发自己的产品。
1997年底,在仔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又充分考虑了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六必居”推出了以大豆酱为主要原料的牛肉辣酱、麻香辣酱、海鲜辣酱3个微辣型辣酱系列。但此时“阿香婆”的形象已经充斥京城的各大媒体,先入为主的“阿香婆”的市场占有率领先了一步,“六必居”的辣酱败下阵来。
“天源酱园”1995年也尝试生产过一批辣酱产品,尽管价格比当时卖得正火的“阿香婆”价格低得多,但产品就是销不出去,眼睁睁看着辣酱过期扔掉。经理马朝晖说,由于产品包装落后,酱园的辣酱在市场只是昙花一现。
位于海淀区黑山扈的红山食品厂的辣酱品牌只有“红山香辣酱”。经理王秋莲说,厂里1995年试产成功了11个辣酱品种,由于辣酱市场已被外地品牌占了先机,所以不敢贸然行动,只投产了“红山香辣酱”一个品种。虽然每200克一瓶出厂价3.5元,比“阿香婆”220克一瓶的市场价6.9元要低得多,但销路还是有限。
谈到辣酱的惨淡经营,六必居食品公司副经理刘宝成不无遗憾地说,不是不想宣传,而是资金捉襟见肘。“六必居”年销售额才3700万元,除上缴利润300万元以外,根本没有钱为产品包装和宣传。作为国有企业“六必居”首先要保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企业自主性不强。而且,500人的企业就有150名退休职工,也给企业的再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束缚。机制约束了北京“老字号”参与辣酱市场的竞争。
“六必居”生产的“辣椒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许多老北京至今提起仍赞不绝口,但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已远远落后于消费需求。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理念指导下,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拳头产品,占据市场制高点,以至出现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市场意识的淡漠让北京“老字号”远离辣酱市场。
“老字号”可以是金字招牌,也可以是无法承受的负担,而这一切已经在残酷的辣酱“角逐”中展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