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调控的上帝之手,究竟在哪一方?更多在于患者,在于生产企业,在于医生,在于医疗机构,还是在于政府监管?医药经营,是一套繁杂的体系,药价调控,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真实地面对市场运作的实情实景。
以房地产调控为例,史上最严的各种调控措施之下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房价同比上涨20%以上,重点监测城市中26个城市同比涨幅超过10%,比调控前涨势还凶猛。为何如此?从营销和经营的实质去深入剖析,不难发现政策设计初衷与市场实施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其真实原因所在。
房价、物价、地价、融资成本、人力成本、建设成本…….在现实的生存问题前,房地产商也无法自主定价,倒挂经营。如果不做系统周全的考虑,实质性加以监管和优化,违反市场经营规律和实质监管长期缺位的调控就成了助推房价猛烈上涨的助推器。没有物价的长期快跑,股市低迷,各种理财只有风险没有收益,各项管理长期实质性缺位的环境背景因素,整个市场恐慌加投资和投机心理作祟,以及中国式营销的添油加醋,渲染烘托,只追求涨价、不注重质量和口碑,国内房价也没有持续上涨的可能性。
药价调控与此相似。最近在关于一个同质化产品的选择判断上和朋友观点迥异。有一些差异化的产品,但由于之前企业控标不理想,看似空间不低,与同类产品相比并不占优。一些企业为求中标,独家产品也挂了低价,同质化产品报价最低,本想淳朴地靠低价取胜,却失去了市场的青睐,造成了生存压力。
当我们作为患者就医时,都会希望药价越平越好,很多企业刚刚起步运作时都有让利于民的朴实想法,但真的如此做了,却会被现实教育得哑口无言。http://china.aihuau.com/企业主宰不了市场和渠道的价格取向。政府要求企业降价,市场和渠道却不带降价厂家玩,面对两个上帝,企业心力交瘁。和房地产商一样,医药企业也需要赚取面包维持员工开支和企业运作。药价由市场决定和选择,不由企业自主掌控。如同超市内商品定价并不由企业决定,商超一面不断压低企业供价,一面不停抬高商品售价。CPI持续走高与PPI持续下降的鲜明对比成了中国式涨价经济的特色。医药企业并不能逾越营销模式和营销规律的现实鸿沟。
与其将药品定价交给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医生的一支笔来决定,不如将政府监管和市场经济双重并轨,让医院通过阳光经营提高自身经营效力和效益,而政府则在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专业化审核和指导医生处方,严格控制和降低患者整体就医成本、保障患者权益方面进行有效投入和监管。医院企业化运作和运营效益提升才是控制成本和费用,遏制商业贿赂的动力和实质根源。单纯的医药分离和药占比考核,任何一项单项操作和单项考核,会和房地产调控一样陷入雾区,遭遇现实的尴尬。而国家过多包办和参与公立医院日常经营,会和很多国企一样,费用长期居高不下,医疗机构无须思考开源节流,借助垄断地位简单转移给厂家和患者就可。医院经营市场化、阳光化、现代化、专业化规范运作,改变长期由采购渠道控制价格的不规范运营模式,改变患者和企业的弱势地位,才是中国式医改的最终归途。而变革过程中历史沉淀的原因要贴近现实的土壤平稳有序,抓准核心,逐步落地,别让企业成了冤屈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