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轿车业发展三部曲
1.垄断时期
从1958年第1辆国产东风牌轿车的诞生,到“红旗”和上海牌轿车的生产,经历了缓慢发展的20年,可称之为我国轿车业的垄断时期。在此期间,上海汽车厂几乎控制了我国全部轿车的生产销售,生产集中度接近100%。我国轿车业处于畸形发展时期。
2.寡头时期
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在我国汽车缺重少轻的情况下,打开国门,进口轿车大量涌进。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几家轿车生产企业相继浮出水面,我国确定了三大、三小、二微的轿车生产基地。这一时期是我国轿车业的寡头时期,几家轿车企业控制着整个轿车产品的生产销售,每一厂家在市场上都占有很大份额。
3.垄断竞争时期
入世后,我国轿车业加速融入全球汽车市场,与世界汽车巨头战略联盟的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此时,由于政府放宽了对轿车生产行业的准入,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轿车生产领域,非轿车企业也在向轿车市场渗透。我国轿车业开始步入崭新的垄断竞争时期,轿车生产领域空前活跃,各种经济成分的轿车企业共存,轿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
二、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轿车业
回首2002年,我国车坛合资重组大戏连台,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开始涉足我国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民营资本也直接杀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汽车业,一改民营企业仅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潜行和只有吉利集团在轿车业唱独角戏的局面。
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吉利集团以非汽车类资产和承担部分债务的方式接盘上海杰士达集团下的轿车类资产;生产电池的民营企业比亚迪股份公司收购在国内轿车业有着微型轿车市场“四小名旦”美誉之一的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新世纪汽车投资公司以项目承包的方式承包由国有企业控股生产轿车的贵州云雀;浙江三家民营企业出资进入生产江南奥拓的湖南江南机器厂等。进入轿车业有代表性的民营资本包括:浙江吉利集团、华晨集团、春兰集团和秦川福来尔。
业界人士认为,民营资本纷纷进入汽车领域只是整个汽车资本市场构成变局的开篇,它预示着由国家投资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出现裂变。
三、抑制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的瓶颈
1.传统观念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异己力量到补充力量,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各种观念的摩擦与碰撞。由于民营经济自我发展在前,法律地位被认可在后,所以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产生滞后在所难免。一种观点认为,民营资本进入我国支柱产业,是否会对本来就很脆弱的汽车工业产生更强烈的冲击。许多专家学者对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生产领域的前景也不看好,不但不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甚至有些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民营资本进入壁垒非常高的轿车业,难度的确很大。
2.投资理论的歧视
长期以来,由于汽车工业属于规模经济领域,需要集约化经营,所以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只有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国家对轿车业实行了高度保护投资体系,定点三大、三小、两微8家轿车生产企业,把财力、物力、人力向定点企业倾斜,保障汽车企业的垄断利润,以防止民营资本等进入后进行重复建设。实际上,支柱产业的规模经济是在公平竞争中得以实现的,民营资本也同样只能在竞争中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我国摩托车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成功的尝试。
3.投资准入政策的限制
我国实行严格的汽车生产许可证制度,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工业要面对诸多障碍,例如限制民营资本获得特定车型的生产许可证等。1997年浙江吉利集团进入轿车业,在政策的夹缝里左冲右突,花4年时间批量生产吉利轿车。但初期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却找不到吉利申报的新产品及改进车型的名字。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卡在公告的环节上难以生存和发展。目前限制虽有所放宽,但民营企业也只有一个或几个轿车生产目录,如上新车型,申请后则需要漫长的等待。在今天汽车新车型不断下线的市场环境中,漫长的等待对民营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我国采取严厉的进入限制主要是出于防止重复建设的考虑,但是只有竞争才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才能使我国轿车业得以快速发展。
4.民营资本自身的弱点
我国汽车工业如同世界汽车工业一样,要想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有技术和管理平台上的支撑,并有集成行业最新发展成果的能力。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由于轿车技术壁垒高,确实存在高风险。虽然民营企业具有国有企业不具备的优势,但其往往是通过从相关行业转入或并购控股弱小老企业而进入轿车业的。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先进技术、后续车型和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销售和服务上,例如在按揭贷款、营销、售后服务和保险等方面民营企业也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民营企业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突破瓶颈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加大舆论宣传,提高对民营资本的认识
由于某些人对民营资本投资轿车业有很深的顾忌,因此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要破除“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仅仅是为了这个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没有看到巨大的潜在风险”等偏见。平等对待国有、民营和外资的投资行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
2.统一市场准入价值标准,让民营资本享受国民待遇原则
一种观点认为,民营资本投资汽车工业属于对内开放,会引起不正当竞争,使我国汽车市场本来就散、乱、差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应该说,民营资本有没有能力进入汽车工业与是否对其放开投资领域是两回事。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看,美国、日本和德国曾经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而发展为今天几大汽车跨国集团的格局就是在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的基础上进行了百年的竞争、淘汰和兼并而形成的。我国不应该把民营资本排除在轿车业的门外。为保障投资进入的质量,必须统一市场准入价值标准,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一视同仁。
按照WTO要求,我国已经颁发了引导外资投资的新指南,给予外资以充分享受国民待遇原则的权利,但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民营资本投资汽车工业的政策。应该规范市场准入制度,把对外资开放的承诺作为对内开放的底线,真正实现公平的国民待遇原则。
3.实行公正、公开、公平的投资政策,允许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轿车业
“十五”规划规定,“十五”期间,汽车工业投资应实现多渠道筹措和集中投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从市场直接融资,包括证券市场融资、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等。但制约民间资本进入轿车业的主要障碍则体现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公告目录上。应该实行公正、公开、公平的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轿车业的限制,积极鼓励相关产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转让经营权等形式来参与汽车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以达到优胜劣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目的。
4.破除市场融资歧视
轿车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民营资本投资轿车业的投资能力不应当仅局限于其自身资本的自然积累,要拓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化融资渠道,增强民营资本的投资能力,这对促进民营轿车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银行中介的信用融资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都应该执行统一的融资标准和上市标准,为民营资本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充分选择适当的市场融资方式,以促进民营轿车企业的长远发展。
5.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民营企业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机制和特有的优势来克服和改变发展轿车所存在的劣势。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通过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品牌之争、价格之争和服务之争来体现的。民营企业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突破口,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更新管理知识,加快制度创新;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形成自己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
五、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前景展望
2001年,国家对汽车工业的管理从目录制过度到公告制,并允许多元经济成分参与汽车重组,允许民营企业上七字头的公告。这些政策上的变化都说明高度垄断的轿车业管理体制逐步走向松动。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深入,为了适应现代轿车业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将会不断完善,必定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看好轿车业的发展前景进入轿车行业。
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首推浙江吉利集团,它以生产美日和豪情经济型轿车,在我国轿车业赢得了一席之地,也给传统的轿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随之,轿车领域民营资本投入动作加快,例如华晨集团生产中华牌轿车、春兰集团对贵州云雀进行兼并重组和下嫁电池大王的秦川福来尔等,使民营资本进入轿车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又有12家轻型车和微型车企业已经或准备生产轿车。
轿车业将会在民营资本的强势介入下带来全新的动力。但目前民营企业还是难以进入中高档轿车领域。一旦轿车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宽松,民营企业就会介入中高档轿车领域。随着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政策的出台,民营企业将会把自己推向轿车业竞争的前沿。有专家预言:我国轿车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生存、同竞争的新时代。预知未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将会成为我国轿车业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