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为什么要办企业?理由很简单。我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都是知名学者。看到他们的一大“课题”是怎样争取国家研究资金支持,我就联想到自己的今后。要想自主地研究一点什么,少不了经费上的自立。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公司办起来以后,争取贷款融资成了我的一大“课题”,而且是一道看上去求解无门的“课题”。
公司创办于2000年,搞委托加工,起步还算顺利。不久,我们和别人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品通过各种程序,报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权威人士预测,这个产品在国内的年销售收入可达数亿元。如果有个生产基地,公司的未来一片光明。建基地需要2000万元,麻烦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最初选择的是风险投资。与几家战略投资者谈判后发现成本太高。他们无一例外地要求控股,而且是不是真正在做风险投资也令人怀疑。
接下来是申请银行贷款。没有地产可抵押,设备资产折旧又高,我们只好找担保公司。还算幸运,去年5月我们找到一家愿意为我们担保的公司,虽然融资成本增加5%。
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首先要通过评级,评级达到A以上才能进入贷款程序。银行的答复是“几天就可以办下来”,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回音。我们托关系疏通,一个星期后进入贷款程序。
报齐所有资料,隔了两个星期,银行却说这家担保企业有一定的不良贷款,不具备担保资格。万般无奈,我们又找到外地一家专业担保公司。资料递上去,两周后银行的回答让我们几乎崩溃:“异地不好监控。”去年底,我们又找到一家银行认可的专业担保公司。谁知担保公司却“不支持在建项目”。
正常渠道融资无门,只好转向非主流渠道。据我所知,成都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通过典当行的不在少数。这条路不好走。一是成本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以后,典当行的月利率已涨到5%—6%。二是风险大,股权回报的要求极有可能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为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会影响公司的决策走向。
就这样,本以为很快就可以搞定的事拖了整整一年,付出时间和机会成本的结果是没有结果!
你到高新区走走,就知道我们的遭遇绝不是“个案”。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跋涉。
记者手记 合理的过程与不合理的结果
中小企业融资难,算不得什么新闻,而此类“旧闻”一再演出,是不是足以让人从中悟出一点什么呢?
陈言没有过错,银行也无可指责。借贷双方都在照章办事,合法亦合理,产生的却是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没法满足这一不合理的结果。
在正常的渠道前碰壁,自然会产生试试非正常渠道的冲动。这就可以解释专门帮企业“勾兑”融资的“机构”或个人为什么生生不已的事实了。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成都的融资成本远远超过北京和上海。
去年以来,省上出台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如何尽快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是一个新课题。但愿这新课题早日完成,使陈言们的“课题”早日下课。
链接 它山之石
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同样面临融资难,但其多年来形成的专门渠道和系统,可部分解决这个难题。
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贴近中小企业,运行成本低,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
有抵押贷款制度。专门的商业抵押机构分担了银行的一部分风险。
有征信机构。专门了解中小企业的信誉,向银行提供资料,帮银行减少费用。
有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或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判定贷款者的风险大小和投资者是否值得投资,以专业化的服务帮助银行作风险评估工作。
有较为完善的创业板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