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对于同济大学企业管理系研二女生仓蔚静和她的6人团队来说,昨天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在刚刚揭晓的第3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他们一项关于癌症治疗新器械制造的创业计划一举获得金奖和最佳表现奖。
统计显示,在来自22所高校的175件创业作品中,高科技项目比重比往届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人们更关心这些有着浓厚学院背景的项目究竟有多少能够为市场认可,大学生创业,秘笈何在?还有哪些欠缺?
学生市场才是实验室
仓蔚静他们的项目,实际是一位材料系教授业已成型的作品,是国家863计划成果。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为实验室的成就铺就了一条通往产业化的路。6人中,除了一位材料系同学担任“技术总监”外,其余几位学的都是管理和财务,对于产品的了解,是在一次次赴医院市场调研中加深的。每次写项目介绍时,“技术总监”只负责写出底稿,再交由市场营销专业的组员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润色,小仓说,提高高科技项目的“亲和力”,很重要。
评委培养“企业家精神”
几年前,某学校一获奖项目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不料很快却被创业者以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一家企业。不久,该项目带来的资产收益是:1亿元!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顾庆良3届大赛都担任了评委,说起大学生创业夭折的例子,他很为年轻人可惜。在他看来,失败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并不可怕,“一定要培养企业家精神,要大胆利用风险投资和所有能创造财富的社会资源!”
风险投资商 多些创业实习
“我没有职业背景,谁愿意相信我?”采访中,这几乎是每位学生都担忧的问题。上海导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谢腾也曾是名学生创业者,经历过起落。他提出建议,就业有实习,创业不妨也多几次实习,可以用来学些与项目有关的财务、法律知识,可以先去相关企业打工实践,也可以通过心理培训,进行“精神实习”,让自己更从容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