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留学服务中心主任赵峰说:“实现创业成功需要渡过重重难关。依据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越过国情关、资金关、团队关则是走向成功的起步、实现成功的基础。”
他说,第一要过“国情关”。留学人员在外学习、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可能对国内的迅猛变化缺乏亲身感受。因此,留学人员要回国创办企业并走向成功,应首先下工夫了解国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政策与留学政策。要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和开发海外留学人才资源、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优惠政策、具体举措。二是行业概况。即准备进入的行业的基本情况。要详细了解其行业及相关联行业的行业规定、市场空间、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三是技术定位。即要深入了解国内与国际市场需求,确定合适的技术与产品,寻找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时机。四是办事程序。即登记注册与市场营销的基本程序。要具体了解市场准入与工商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通行做法、运行规则。值得强调的是,一些海外留学人员仅仅停留在通过网络、电话、电视、报刊与国内进行沟通了解,并据此进行判断,这是不够的。近年来,留学中心接待了不少海外留学人员组成的考察团组。考察结束时,留学人员往往用“没有想到”、“深受触动”、“大有收获”等词语形容、概括考察的收获。这表明:对于国情,回到国内直接了解与身居海外间接了解是大不一样的。
赵峰说,第二要过“资金关” 。资金困难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最大瓶颈。据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1223户留学人员企业调查,43%感到回国后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没有资金”,46%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同样是“资金不足”。 事实上,在国内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解决资金问题还是可能的。有几种渠道,第一是获取政府无偿资助。在北京,仅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已无偿资助了8批240家新办的留学人员企业,资助金额达2091万元。此外,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北京市技术创新、创业资金等也都接受留学人员企业的申请,支持留学人员的创业和发展。第二是争取政府间接支持。为了解决留学人员企业融资难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拨出专款作为贷款贴息和补贴担保费,给予留学人员企业免利息、免担保费的支持,帮助解决留学人员企业解决较大数额的创业和发展资金的问题。第三是寻求合作。目前,国内众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拥有相当数量的资金,正在面向海内外寻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项目。留学人员可积极寻求合作,以走出拥有技术却缺乏资金的窘境。最近几年,为了促进国内对高新技术、项目的需求与留学人员所掌握的技术、项目实现“对接”,一些地区专门组织了以海外留学人员为对象的专项活动,像北京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等。第四个途径是采取商业运作。尽管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制,但各类主体建立的投资机构纷纷涌现,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留学人员企业纳入视野,只待发现“好苗子”且时机成熟时做出投资的决策。此外,还要解决如何减少支出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尽量享受各类政策优惠;二是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像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对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的优惠等。 从根本上说,留学人员企业解决资金困难问题要面向市场,依靠社会,而不能依赖政府,依靠优惠。
第三要过“团队关”。留学人员企业要走向成功,必须形成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和建立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首先要形成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目前留学人员企业的管理团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名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若干名国内人才作为管理团队主体,人称“土鳖主体型”管理团队;一种是由若干名海外留学人员共同创办企业并形成管理团队主体,人称“海龟主体型”管理团队。前几年,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多采取个体创业、孤身奋战的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采取了集体创业、团组奋斗的形式。两种类型的管理团队各有成因,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应考虑各方因素和各种可能确定管理团队类型。但不论采取何种类型,都应把建立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放在创业的重要位置。这对于那些在海外学成之后常年从事科研、掌握技术项目却从未创办公司的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尤为重要。其次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一般来说,多数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在初始阶段,规模都较小,员工都较少,管理垂直,层次简明。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作为管理者或管理层,员工队伍就是直接的执行者或执行层。企业的员工队伍能否成型、是否优秀,关系到决策能否实现,计划能否落实,任务能否完成,企业能否发展。因此,在企业初创阶段,尤应着眼队伍建设,善待每位员工,逐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记者 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