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近20个省产茶,中国有七万茶企的庞大行业,这个数据让许多人看到了背后同样庞大的利益蛋糕,那就是茶叶行业的商业地产。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知兴起了多少“茶城”或“茶叶市场”,由于茶城开张时总是锣鼓喧天,而茶城的关闭却总是悄无声息,直到前段时间有媒体爆出各地茶城变空城后,人们才发现茶叶行业的商业地产蛋糕真不好啃。 茶叶行业的商业地产实际上许多项目都与地产无关,而只是纯商业的传统商城业态,因为至今有资本投资开发的茶城海很少,绝大多数还是茶叶行业的人士寻找一些面积适合的空闲场地,经过简单隔离修饰就对外转租,茶城的实质还是包租婆形式的,这样的茶城也有不少经过短暂经营就宣告失败。当然也不乏各地一些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了茶城,目前这种做法的成功先例也还少得可怜。为什么茶城的经营会那么困难?笔者曾撰文指出《茶城大都死于经营无方》,商业项目的经营的确需要行业的专业性,而茶叶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行业,这也影响了茶城经营者的计划与实施。 “七万茶企”这个数据对许多外行人来说,似乎是致命的诱惑,各地茶城一开始招商总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因为半年免租金或一年免租金的政策一推,茶商即能蜂拥而至瞬间把所有商铺填满。茶城经营者大都被这样的景象给冲昏了头脑,认为这是茶城可以顺利经营的好兆头,只等着接下来的收租就可以盈利了。茶城招租的轻易成功,就是后期也一样轻易失败的根源,太顺利的开始让茶城经营者认为这是市场红火的表现,接下来的茶城实质性经营中经营者只在等待免费期早些过去,而茶城里的商户们如何做生意就不归茶城管了,从招商开始到商家的全部入驻,茶城很少去投放广告,茶城开业后也依旧在业内人士中成为话题,而消费者几乎不知道什么茶城开业了,当然也就难以有买茶叶的客人会主动找上门来,一段时间的门庭冷落后商户们开始了经营信心的动摇,很快茶城就树倒猢狲散了。 许多失败的茶城都几乎没有什么准入门槛,是卖茶叶的都欢迎,管你是茶农还是茶企,这样的商户招进来本身没有市场影响力,难以带来什么自身的客源,这使茶城经营者的计划落空了一大部分,因为茶城希望商家自己能有客户资源带进来,而商户又寄希望于茶城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由于商户的弱小和茶城在媒体上的始终保持沉默,造成茶城一片死寂。 许多茶城经营者只计划通过场地的包租与转租获利,此外根本没有资金实力去投放大量的广告来推广茶城,茶城落到这样的经营者手里,快速死亡是在所难免的。 在行业性的商业地产项目中,通常情况下商业项目的经营者和入驻里面的商户都应该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否则项目沦为传统的农贸市场式商城,也就难以形成什么品牌影响力,甚至难以存活下去。 日前杭州一个准备做成茶城的项目咨询笔者,笔者首先是建议其不做茶叶项目,因为茶城要成功是必须具备行业性的商城运营能力,或者要具备非常雄厚的资金实力。假如茶城的招商也参照建材行业的商城业态进行,尽可能只招行业的上规模企业进驻,那么茶行业的上规模企业又有几家?如果要面向全国茶叶行业去招商,那么这个茶城的辐射力是否能得到茶企的认可?以及全国招商的宣传推广所需要的大笔资金投入,茶城经营者是否有能力承受? 茶叶产品的实质是农副产品,也就是市场上遍地皆是的东西,茶城要做的是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就是需要打造茶城的号召力,烧点钱那就是必然的,许多茶城就算对资金投入的预估不足,才造成日后的尴尬处境。 许多茶城成了空城,许多茶城经营失败,但这绝不是茶叶行业真的不适合茶城这种业态,而是作为商业地产的经营来说,茶城本身不应该是茶叶店的简单聚集地,茶叶店在茶城里只是品类的陈列,只是至今没有人把茶城与现代商业卖场经营进行有效的结合。简言之,有海量的茶叶企业,有上亿喝茶的人,茶业商业地产也就有其潜力所在,从众多的失败中我们也看出,这个蛋糕不是一般人能啃下,它需要雄厚资本与超凡的经营智慧相结合,毕竟茶叶行业非常庞大,市场也需要新的茶叶终端业态来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我们期待有掘金的资本在茶城里获得成功。
![优办商业地产新闻 茶业商业地产是个难啃的大蛋糕](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33304802288.jpeg)